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學礦冶學科。學院學科基礎雄厚,冶金工程和科學技術史具有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冶金工程和科學技術史兩個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教育部2009年公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均列本學科第一。

簡介

學院現設有冶金工程、生態學兩個本科專業。鋼鐵冶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依託本學院建設。學院是中國金屬學會煉鐵分會、煉鋼分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分會及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金屬史分會的掛靠單位。

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中教授42名(不含校外兼職博導),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名,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冶金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1人、優秀獎2人,魏壽昆科技教育獎獲得者1人。大多數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和出國留學、進修經歷。

學院秉承北京科技大學“求實鼎新”的校訓,依託冶金學科優勢,為社會各界尤其是冶金行業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多項國家重要科研項目和企業技改項目,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為國家的鋼鐵工業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向未來,學院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學科特色突出、綜合實力雄厚、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並最終成為世界冶金教育與科研中心。

師資隊伍

北京科技大學 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有教職工117人,專任教師94人,其中教授、博導43人,副教授24人,講師23人,師資博士比率為88%;實驗中心20人,行政辦公人員7人,專兼職輔導員隊伍12人。師資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4人,“國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1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人才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冶金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1人、優秀獎1人,魏壽昆科技教育獎獲得者1人。

人才培養

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秉承科大“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發揮冶金學科師資、科研、實驗設施的優勢,以培養高素質研究型創新人才為目標,強化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探索拓展教育途徑,構建全員全方位育人體系,重視實踐教學,拓展學生國際化視野。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近年來,學院投入資金6000餘萬元,建成了符合當前世界冶金科技發展趨勢的“現代冶金技術”、“高溫物理化學”、“有色金屬冶金”、“冶金資源有效開發利用”、“冶金工藝過程節能與環保”、“生態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實驗室,完善了冶金工程專業和生態學專業本科教學實驗室,形成了從事冶金領域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的實驗基地。

科學研究

學院在冶金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力量雄厚,綜合學術和研究水平國內領先,承擔了冶金領域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和國內主要鋼鐵企業的重大科研任務,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我國冶金工業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1年,學院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78項,其中縱向項目46項,橫向項目132項。全年科研經費到款額6279.75萬元,其中縱向項目到款額2437.09萬元,橫向項目到款額3842.66萬元。

新增縱向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項(其中:面上項目11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立項項目4項,國家863課題立項項目1項,教育部創新團隊及新世紀人才3項,其他部委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項,人文社科立項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11項,承擔北京市各類科研項目2項。

2011年科研獲獎項目16項(其中:省、市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6項;優秀獎1項;科研鑑定項目1項)。申請專利60項(其中:發明專利59項;實用新型1項),授權專利30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實用新型4項)。計算機軟體登記1項,出版學術專著3項。

2010年發表SCIE、EI、ISTP收錄論文264篇,其中被SCIE收錄106篇、EI收錄136篇、ISTP收錄22篇。

交流合作

走國際化道路是提高辦學水平、擴大國際影響的重要途徑。學院與國外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如國際煉鐵大會、國際合金熱力學會議、開發中國家連鑄國際會議、鋁冶金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國際冶金史大會等。

積極與世界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先後與日本東京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等互派學者、聯合培養學生。近三年來,聯合培養研究生60多名,每年與日本東北大學進行一次大學生交流周活動。聘請麻省理工學院SADOWAY教授、劍橋大學FRAY教授等作為兼職教授。

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邀請德國、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外國專家58人次到校進行訪問。派出教師53人次參加各種國際交流活動,其中大會特邀報告15人次。在第13屆東亞科學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全體代表大會上,梅建軍教授當選為國際東亞科學技術和醫學史學會的新一屆主席。為加強與港澳台地區的合作交流,學院組團訪問台灣成功大學等高校,參加兩岸資源工程研討會等活動。2011年7月舉辦的第二屆北京科技大學-理海大學夏令營活動,科技史、生態學的12名研究生參加,並舉辦了主題為“中國文化:建築、園林與生態”系列學術講座。與日本東北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七屆學生創新活動交流會於2011年9月舉行,我院26位同學參加,論文交流報告會提升了雙方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交流水平。學院積極派出留學生,加強人才培養:8名同學被選拔赴德國亞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5名同學被選拔赴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碩士學位;3名同學被選拔赴台灣成功大學交換學習;14名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4名博士生出國短期留學。同時培養國外留學生,擴大學院影響力:42名馬來西亞、蒙古、加彭、韓國等國的留學生在學院進行本科專業學習;3名外籍學生進行研究生學習。

畢業就業

學院每年畢業學生250餘名,其中研究生120餘名,本科生13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主要去向包括:(1)50%左右考取碩士研究生;(2)各級政府機關、科研設計院所和高校;(3)大中型企業;(4)合資與外資企業;(5)高新技術企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