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寺廟名稱]

北京法源寺[寺廟名稱]

北京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歷史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侶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癸亥年),法源寺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基本信息

簡介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2000年(庚辰年),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後,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躁,引來無數佛教信眾以及尋幽探古的遊客。法源寺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採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淨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下歷史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在法源寺內,不可不提的是那滿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便紫霧般在暖春中開放,與寺中高可參天的古槐,牆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蘭草,丁香樹下悠閒跑動的放生動物,共同構築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歷史變遷

法源寺 自其初創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據《元一統志》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下達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願。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復“憫忠寺”的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增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鹹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並正式更改為今名“法源寺”。

佛教地位

法源寺 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發展到唐代,國家統一,佛教內部也需要實行統一的戒律以加強自己組織的情況下,由道宣創立的一個宗派。道宣創立的律宗學說,主要是“心識戒體論”。所謂“戒體”,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習的功能。律宗把戒分為止持、作持兩門:“止持”是“諸惡莫作”,規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眾善奉行”,包括受戒、說戒和衣食坐臥的種種規定。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出身僧侶,鑒於農民利用宗教起義的歷史事實,對佛教進行整頓,扶正祛邪,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環境中的正常發展。清朝是繼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設戒壇,定其為律宗寺廟,意在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律宗教義,對人民進行“治心”。

《御製法源寺碑文》稱:“人以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謂攝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說,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達矣,(必須)識心達本源”,並且聯繫社會現實解說“達源”乃“巨而忠國孝親,制行立事;細而飲食起居,日用常行”,還說“本皇祖勸善至意,書‘存誠’之顏,揭示萬古達源之要”,從而點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此匾至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上。乾隆皇帝還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在這裡,“法海真源”的意義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條萬條戒律、刑律,都是“流”,內心存誠才是“源”。從宗教本身的意義來講,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通指包括佛教教義在內的一切事物。弘揚佛教,追本溯源的話,就首先要抓住律學,從而突出了法源寺作為佛教律宗寺廟的重要地位。

珍貴文物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明代製作的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1.12米,袒胸露懷,歡天喜地。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明代銅鑄,高1.70米。兩側是明代銅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貴,皆高1.20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華嚴三聖”,既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製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米,腦後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相莊嚴,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1.35米,木胎貼金,為清朝製品。

此外,法源寺還留存有許多佛教文物,二十世紀初,寺里收藏有清龍藏經,趙子昂、吳道子所畫的菩薩像以及其他許多名人手寫金字經,墨寶等。因歷史上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許多寶物如今已不知所蹤,但是寺里遺留下的各個時期的佛像和法器也足夠訪客盤桓大半日。從這些風格迥異的佛教造像上,依稀可見當初的繁盛榮辱。

歷史故事

法源寺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是北京城內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剎。宋欽宗趙桓被金兵俘虜北上,就曾囚居在這裡。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遺臣榭枋得抗元失敗,遁隱建寧(今福建省建甌縣)唐石山中,後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絕食身亡。

據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證,著名變法維新人物譚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如今也被歷史的時光隧道鎖閉。不變的,是黃昏中飛起飛落的群鴉以及蕩滌心靈的暮鼓晨鐘。

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見證,千年的寧靜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