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團隊
總導演:張藝謀(曾任雅典奧運會“北京8分鐘”、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策劃:張和平(現任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文聯主席。曾任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
舞美燈光設計:沙曉嵐(現任東方歌舞團一級舞美燈光設計,中國舞台美術家學會燈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2014年APEC峰會歡迎晚宴和多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燈光總設計;2016中國杭州G20峰會“最憶是杭州”總製作人)。
設計理念
張藝謀透露,中國進入新時代,和十幾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已經能向世界講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中國8分鐘的表演內容很現代,這不太想體現“向後看”的東西,而是要反映一些當代中國的新成就。張藝謀、沙曉嵐透露,雖然節目時間很短,但也要“用世界的語境講中國故事”,充分表達“2022、北京見”的核心理念和中國熱情。平昌冬奧會閉幕式舉辦時間恰逢中國農曆新年,“中國年”的元素會在表演中強調歡迎來中國過年的信息。
張藝謀透露,“北京8分鐘”表演將加入新技術等創意元素,表演內容不求全,不求大,關鍵在於求精,注重科技內容,突出大內容。不會再走“恢弘壯闊”“千人擂鼓”等大場面人海戰術,而要突出個性化、情感化和技術化。
“我們在申冬奧宣傳片中就一直強調‘歡迎來中國過年’的信息。2022年冬奧會舉辦期間,恰逢中國傳統春節,對於好客的中國人來說,請五湖四海的賓朋到家裡過年,很有意義。”張藝謀說,“不僅是過年,我們要用獨特的文化信息,在短短几分鐘裡讓更多海外觀眾產生‘我想去中國’的濃厚興趣。”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在經歷著飛速發展。張藝謀稱:“短短8分鐘,我們說不完上下五千年。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應該是濃縮的一個‘點’。”
“傳統和現代是不能割裂的。我希望用現代手法、現代思維觀念去表現傳統元素。”沙曉嵐透露,“就是將中國當前創造的輝煌濃縮到中國歷史文化創意元素中去。”
準備歷程
導演確定
2017年1月6日,張藝謀在原創冰上真人秀節目《跨界冰雪王》開播發布會上宣布:“參與執導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8分鐘表演環節。”設備抵韓
2018年2月12日,12輛載有“北京8分鐘”演出設備的卡車抵達閉幕式舉辦地—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據“北京8分鐘”表演團隊演出協調部部長張樹榮介紹,演出設備在2018年1月20日和21日分別從天津港和青島港通過海運先期運到韓國原州,在2018年2月9日平昌冬奧會開幕式之後,團隊成員騰出體育場倉庫,為“北京8分鐘”做準備。
2018年2月12日下午起,先期抵達的65人技術團隊開始安裝調試,全部工作於2月17日完工。
導演抵韓
2018年2月17日,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鐘”總導演張藝謀率領的“北京八分鐘”主創團隊抵達韓國。專程來到閉幕式現場,與韓方總導演和轉播團隊開展有關演出的協調工作。
準備就緒
“北京8分鐘”團隊總製作人沙曉嵐介紹稱,表演團隊在抵達韓國後,已經到閉幕式場地——平昌奧林匹克體育場進行了兩次排練,其中17日晚進行了一次技術演練,18日晚進行了帶有獨立合成燈光和視頻投影的演練。
幕後製作
【第一幕】推屏演員:機器人正常燈亮起我的“8分鐘”就結束了
在“北京8分鐘”的整個演出過程中,有48名演員只出現在正式表演前,他們兩人一組,推著機器人和“冰屏”最先上場,機器啟動後迅速下場。每組對應一個號碼,1號屏、21號屏、24號屏,在採訪推屏演員的時候,他們說的最多的是自己所推的那塊“冰屏”編號。
集訓時每天要推800斤重代用道具走近千米
21號螢幕是由常睿和同伴一起推上閉幕式中央舞台的,為了儘量不讓現場觀眾看出來,他們一身黑色緊身衣,只露出眼睛部分。聽到啟動成功的指令,他們就算完成了這次“8分鐘”演出的任務,總共上場時間不到3分鐘。
常睿,今年23歲,來自甘肅蘭州,是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一名大四的學生,是一名推屏演員。他說:“我們就是要推著表演時用的一種設備上場,這個設備主要部分是一塊顯示屏。”
在8分鐘表演中,輪滑演員與機器人的互動讓人難忘,機器人配載的顯示屏上不時變化出圖案,將現場點亮。常睿在場下盯著21號屏,轉身、前行,一切正常運轉,他鬆了口氣。雖然沒有在8分鐘演出時露臉,他的工作一樣重要,到平昌之前,在北京封閉訓練了近3個月。
在北京集訓的時候,他們每天至少要推著800斤的道具來回走上千米。“開始推的訓練屏時600斤,真正用在表演中的屏時800斤,所以我們需要做大量的力量訓練。”另外一位推屏演員劉京和常睿是校友,這次也被選中參加演出。兩個人一組,一前一後,前面的人負責方向和牽引、後面的人負責發力推動。
平昌冬奧會閉幕式現場道具出口到舞台中間,有一個近6米長的坡路,在訓練中,常睿他們就著重練習如何平穩的把道具推上這個坡。“需要慣性,有一個助跑。”劉京說,原地發力推起來會很吃力。
來平昌前告訴家人別守在電視機前盼了
另外一個練習要點就是動作協調統一,這48名推屏演員要將24台機器人推到指定位置,機器人接受統一指令啟動。只有這個環節正常了,接下來的8分鐘才能正常進行。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幾個系列的動作,比如定點。”常睿稱,推到台對位之後,會有統一的口號,讓我們一起降輪,然後再啟動。後台技術人員會和每組推屏演員確認機器是否正常,然後他們就按照順序下場。“整個動作要求在三分鐘之內完成。”
為了這三分鐘,他們要付出三個月的時間訓練。在1月底,在北京昌平的訓練基地,小伙子們狀態很好,就是擔心到了平昌會很冷,現場侯場時候要多加些保暖的東西。
但不論腳下還是身上貼多少暖寶寶,他們的手是不能戴厚手套的,因為推屏的時候可能會有脫手的風險。“我就不戴手套了,抓的那個位置戴著手套容易打滑,就那么一會,堅持一下。”常睿稱,春節要在異國他鄉過了,家裡人很擔心他吃不好,休息不好,也希望在電視轉播時看到兒子的樣子,因為保密,他不能說那么具體,只告訴家裡人,別等在電視機前了盼他了,鏡頭可能給不到。常睿稱:“雖然只是場地里一閃即逝的一個黑影,但21號屏上正常閃動的綠色燈光就是我最好的表演。”
【第二幕】扮熊貓演員:穿戴幾十斤道具在奧運場地圓夢
於廣水全身罩在熊貓木偶裝里,從唯一的觀察口向外看,冬奧會閉幕式現場閃爍著亮光,音樂、歡呼、喝彩、閃光燈……他小時候夢想是當個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眼前這些讓他覺得夢想成真了。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於廣水是“北京8分鐘”的一名輪滑演員,他表演全程要套在幾十斤重的熊貓木偶里。
演出前他們在乾什麼是不能說的秘密
2017年11月某一天,北京體育大學舉行了一場選拔,於廣水和一些同學被老師叫去參加,還讓他們做一些奇怪的動作。“搞什麼啊,我心裡納悶。”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四年級的學生邢志偉也被選拔成為這次表演的一名木偶演員,同樣的選拔過程,讓他摸不著頭腦,跟平時練的動作不一樣,平衡、轉彎、單腿,考察動作更像是在舞蹈。
後來,老師通知他們被選中,要代表國家參加一次非常重要的演出。
12月1日,他們就在北京昌平的訓練基地開始了封閉訓練,見到導演組才知道,於廣水、邢志偉要參加冬奧會“北京分鐘”的演出。這場演出意義重大不言而喻,需要所有人簽保密協定,表演之前,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他們在幹嘛,更不能透露表演的細節。
直到出發到平昌前一天,他們才告訴家人“初十晚上看冬奧會閉幕式直播啊,裡面有我。”
穿戴道具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其實作為木偶演員,於廣水和邢志偉在整個8分鐘過程中是沒機會露臉的。
第一次拿到演出道具木偶裝的時候,大家覺得新奇。於廣水在同伴的幫助下試著套了一下。“嚯,那個木偶頭的重量直接壓下來,兩個肩膀就像擔上了兩桶水。”他回憶說。穿這身木偶裝至少需要兩個人幫忙,一次穿脫需要15分鐘左右,在訓練間隙,別的演員可以松松鞋休息,他們就只能繼續套著木偶裝。
“沒法坐,沒法靠,只能站著。”邢志偉說,有一次彩排,他們從頭至尾穿著這身木偶裝,大概有4個小時。等彩排結束回到宿舍,肩膀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只想癱在床上睡覺。
在導演和技術團隊的努力下,熊貓木偶的重量控制在15公斤以內,這對表演者來說,道具的重量壓力已經降到最低。
照著卡通片卡通人物學動作
扮熊貓就要有個熊貓的樣子。國內最頂級的木偶道具製作師傅製作了惟妙惟肖的熊貓道具,演員就要負責把熊貓的姿態展現出來。
“我們穿上道具,就要忘了自己,我們一上場就是兩隻熊貓。”於廣水說,要通過熊貓的姿勢表達出情感需要多練習。邢志偉和於廣水每天都會給自己加練一段時間,一個人練,另一個人用手機拍下來回看。“我們回宿舍用手機看視頻,別人看電影,我就挑《功夫熊貓》、《熊出沒》看,卡通片里不是有熊嘛,我學這裡的可愛動作。”邢志偉說。
兩隻熊貓木偶在表演時沒有固定的動作,但需要合著現場地屏打出的投影走既定路線。開始排練還沒有投影輔助,為了儘快熟悉線路,邢志偉就在模擬場地上用粉筆畫出自己的路選,一次排練蹭模糊了,下次練之前再畫。
經過兩個多月的練習,路線早已經刻在兩位演員的心裡。在來平昌之前,演出團隊還堅持每日訓練,他們不斷的細化動作。
【第三幕】輪滑演員:踩旱冰鞋上場看花樣滑冰視頻學動作
“北京8分鐘”演出上,24名輪滑演員與24個機器人配合完成表演。他們穿著單排輪旱冰鞋不僅要表現出花樣滑凍的美感,還要與背景音樂、燈光效果、地屏視覺效果嚴絲合縫的配合。推屏演員郭露陽說,在場上,他們就像畫筆一樣,在地屏上滑絢麗的圖畫。
郭露陽是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一名大三學生,平時的專業項目就是輪滑,但踩著單排輪滑鞋翩翩起舞這是第一次。“我看到表演的錄像很震驚,因為我想都想不到我會做出這種東西。”
音樂響起,郭露陽和其他輪滑演員一起滑進場地,向右一個弧線,向後轉身穿過兩個機器人……這一切動作是在重複3個多月來的訓練,正式表演的時候,他沒有感到壓力,按部就班的走線、滑行。“忘了自己是在滑旱冰鞋,儘可能展現冰上動作。”這是訓練時導演組的要求,也是這三個月來他們重點練習的內容。
剛進集訓基地,郭露陽信心很足。滑旱冰是他的老本行,沒有什麼難的,但隨著訓練的深入和細化,郭露陽需要重新掌握一套動作。“旱冰比較穩,動作幅度可以大一些,但細微的藝術展現力不如真冰。”表演現場模擬的是一塊冰場,演員們動作要想更逼真,就要模仿冰上運動的動作。教練、導演會指導,訓練之後,郭露陽就自己找花樣滑冰視頻看,每一個手勢、每一下划動,他都默默記在心裡,第二天訓練付諸實施。
來平昌之前的一個月,是演出團隊訓練最忙的時間段。北京的氣溫也逐漸走低,訓練專門找有大風的日子。晚上,訓練場燈光全開,無遮擋的場地四處漏風,郭露陽和同伴們一練就是幾個小時。
“平昌冬奧會閉幕式是在晚上,場地也可能有大風,所以我們的訓練就儘可能的模擬當地實際情況。”郭露陽說,一次夜場訓練下來,他的鞋裡都是汗,濕冷最難扛。回到宿舍,就像把腳放在暖氣上烤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