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電信實習](/img/f/16d/wZwpmLzQDM2UzNzgDM1g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A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09年,北京鐵道管理傳習所增設郵電班,即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院的前身。
1949年初,籌建電信管理系。同年10月,電信管理系改為鐵道電信工程系。
1950年,鐵道電信工程系改成電信信號工程系。
1952年,電信信號工程系及專修科併入哈爾濱鐵道學院。
1953年,哈爾濱鐵道學院與北京鐵道學院合併,設立電信信號工程系。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img/8/ce4/wZwpmLzETN4cDNzcTO0g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3k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61年,電信信號工程系改稱鐵道電信信號系,只設鐵道信號、鐵道有線通信和鐵道無線通信三個專業。
1977年,增設電子工程系,並於1986年改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1985年,鐵道電信信號系更名為通信與控制工程系。
1996年,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簡稱電信學院)成立,下設通信與控制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光波技術研究所、信息科學研究所、電子電路實驗中心。
![學院所在的第九教學樓](/img/6/02f/wZwpmL0UDOzIzN5EDM1g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A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99年,原通信與控制工程系分為兩個系:通信與信息工程系和自動控制工程系。
2000年,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和信息科學研究所從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整體分離。
2001年,學校決定重新設立電子工程系並與其他原屬單位組成了新的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18年10月26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之一。
辦學條件
專業設定
截至2016年3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開辦通信工程、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4個本科專業。
學科建設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科](/img/b/222/wZwpmL1ADOyYjNwgTO0g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k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據2018年6月學院官網顯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擁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個。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和交通運輸工程學科進入A類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通信與信息系統、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信息安全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電子與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積體電路工程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交通運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3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共有教職工269人,其中教授71人(含研究員),副教授117人(含高工),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0.1%。學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1人,中組部“萬人計畫”領軍人才2人,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中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中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中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中國“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IEEE Fellow1人,中國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2人,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簡水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寧濱
中國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張宏科
中組部“萬人計畫”領軍人才:陳後金、聞映紅
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均宏
中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均宏、裴麗、艾渤
中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張宏科、王均宏、唐濤
中國國家級教學名師:陳後金
中國“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董海榮
IEEE Fellow:寧濱
中國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聞映紅、艾渤
中國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張宏科、鍾章隊
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王均宏、唐濤、陳後金、艾渤、董海榮、寧提綱、吳昊、趙軍輝、王目光
教學建設
•本科教學工程
截至2016年3月,通信工程、自動化(含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為中國國家級特色專業。通信工程專業為中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列入中國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學院擁有中國國家級實驗教學平台3個、中國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1個、中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
中國國家級實驗教學平台:電工電子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與計算機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軌道交通通信與控制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教學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學院獲得多項中國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2014年中國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發揮行業特色大學優勢,培養軌道交通拔尖創新人才》(主要完成人:寧濱、張星臣、房海蓉、聶磊、朱曉寧、張鴻儒、於雙元、戴勝華、張有根、路勇、劉志明、郭雪萌)
2005年中國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電工學課程立體化教材建設及整體教學解決方案研究(教材)》(主要完成人:秦曾煌、姜三勇、王香婷、韓明武、金春英、於雙和、張曉冬)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光波研究所](/img/4/685/wZwpmL3IDNxITO3ATO0g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k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截至2016年3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擁有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中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中國國家認可實驗室1個、中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國家工程實驗室:下一代網際網路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國家認可實驗室:電磁兼容國家認可實驗室
中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全光網路與現代通信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通信與信息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軌道交通電磁兼容與衛星導航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速鐵路寬頻移動通信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的科研領域為光通信和光網路、光感測及光電子器件,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等方面;學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的科研領域為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等方面。
學院每年承擔的科研經費達億元,承擔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國家“973”計畫項目、中國國家“863”計畫項目、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國家自然基金高鐵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引領軌道交通領域發展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項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6月,學院先後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密蘇里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南安普頓大學、雷丁大學、拉夫堡大學,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法國里昂工學院,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中瑞典大學等十餘所國外大學建立了多方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並以 "2+2"、"3+2"、 "3+1+1"以及短期學習的模式進行聯合培養。
文化傳統
學院通過學生社團為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學習之餘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如知識競賽、主題演講、講座等。
截至2016年9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本科生擁有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分會、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團委組織部、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團委宣傳部、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團委辦公室、北京交通大學學生科學技術協會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分會、知行-特色理論學習研究會電信分會、電信芳華青年志願者服務團、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勵志社等8個學生組織。
截至2017年6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擁有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會和IEEE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分會2個學生組織。
學院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唐濤 | 院長 | 2018.3—至今 |
陳後金 | 院長 | 2008.11—2018.3 |
張宏科 | 院長 | 2005.4—2008.11 |
張思東 | 院長 | 1999.1—2005.4 |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名譽院長 | 簡水生 |
黨委書記兼院長 | 唐濤 |
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 | 聞映紅 |
黨委副書記 | 孫文博 |
副院長 | 周華春 |
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