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棠文集

書籍簡介:

書名:化棠文集
作者:王化棠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 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6月
字 數:107千字
頁 數:305
版 次: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本書序文:

我的老伴化棠同志已離開我們一年多了。
化棠自幼讀書不多,國中唯讀了半年就參加了革命。但無論是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繁忙的工作崗位上,他都從未放棄過勤奮地學習。化棠愛好文學,喜歡詩詞,加上長期部隊宣傳工作的鍛鍊,很早就開始練習寫作。只可惜早期的一些作品目前已經無從查找了。還有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是,50年代初期解放貴州時,化棠被派往國民黨起義部隊八十九軍做某團軍代表,經歷了該部隊從起義到叛變再到平叛整個驚心動魄的過程。後來他寫了《八十九軍起義、叛變與覆滅》一文翔實記錄了這段史實,但這次我們遍尋省市及軍隊文史、檔案部門,卻始終沒能找到原稿。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歷和珍貴的史料也只得與《化棠文集》失之交臂了。
這本集子裡收錄的,除了真實記錄他成長、戰鬥和工作經歷的自傳《路在足下》外,多是他在解放後寫的一些戰爭回憶、紀實作品和有感而發的詩詞歌賦。在離開工作崗位後,化棠同志還根據自己從事敵占區工作的經歷和收集的素材,歷時數載,幾易其稿,創作了抗戰題材的長篇小說《衛河靜悄悄》並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此書又作為獻禮作品,經化棠同志修改後再次出版。
生長於多難興邦的年代,化棠一生可謂起伏跌宕、豐富多彩。文集裡的作品既反映了他的部分個人經歷,又從側面映襯出了大時代的壯闊波瀾。無論出於對化棠同志的紀念還是保留一段歷史,我認為整理和編輯這些作品都是有意義的。我把這些想法和孩子們商量後,大家又提出了新的創意:這本書由我們自己來做。由此,本書的錄入、編輯、校對、審核和裝幀設計全部由孩子們分工完成。雖然不夠專業,但他們以這樣的方式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化棠有知,一定也會頗感欣慰吧!
文集最後,我們收錄了抗戰勝利六十周年貴州日報和貴州都市報記者對化棠同志的採訪報導,可從另一方面窺見這一代年輕人觀照歷史的獨特視角。
最後我還要感謝為這本書提供過幫助的所有的人。特別要感謝化棠的老戰友、已九十一歲高齡的王邸同志為文集的封面題寫了書名。
編者之語:
人的一生,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常常,都有一些銘記心頭的往事,如果把它記錄下來,也許能從細微處窺見那個時代。
一位偉人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句話說的大概是尊重歷史與開創未來的關係吧!然而,我要寫下的這段文字,僅僅是記住往事。因為我忘不了它,也不想忘記它。

原文摘錄:

……
那時家庭中出了兩個讀書人,一個是大伯父王芝田,一個是四叔王福田。他倆都在縣城做事。六叔王甫田因粗通文字,到衛輝當了織布工人。我父親王鄉田排行第三,他和五叔王海田、七叔王耕田、大哥王化周在家種地。三祖父去世以後,理所當然地應由大伯父當家,但實際上是我父親在支撐著這個家庭。
水泉村背靠太行山余脈——滾龍崗,面臨黃河平原。從村莊周圍依舊保留著瓦窯溝、後窯根等地名,以及常可窺見許多明代瓷窯遺址來看,先民們應是以燒制瓷器為生的。另據本村王氏“家譜”記載:明朝年間,一支王姓家族由山西移民到大湖村,其中一個分支從大湖移住水泉村,如今村民中仍然以王姓居多,更是印證了水泉村的形成與燒制瓷器有關。
此外,從發源於滾龍崗下穿村而過的河道可知,這一帶曾經是林木茂盛,泉水淙淙,流溪漾漾的好地方,否則不可能能燒出精美的瓷器。
還有一點要說及的是,村民們都信奉“火神”,村社就叫“火神社”,而“火神社”的存在不能說與燒瓷無關。既然同明代瓷窯有緣,水泉村就一定經歷過一個興旺發達的年代。
然而,歲月流逝,風光不再。打從我有了記憶的時候起,滾龍崗就已是荒山禿嶺、泉源乾涸、溪水斷流、土地貧瘠的地方。加上頻頻發生的饑荒、戰亂,這個曾經富庶的水泉村已幾近毀滅。
聽老人們說,民國九、十兩年(1920——1921年)河南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發生了遍地饑荒,無人救助的慘景。饑民們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賣了家當賣兒女,拆了房子賣梁檁,依然救不了性命。被逼無路,只得離鄉背井,或逃亡關東,或流落四方。死於它鄉者幾許,無人知道。
興許“故土難離”或是路也走不動了,還是有一些人守在家裡。這些人只有用野菜、樹皮充飢。野菜樹皮吃光了,便拿觀音土填肚皮,有人餓得發了瘋,竟然殺人吃肉。水泉村與淇河一山之隔,河彎有個雙塔寺,因為地方偏僻,便有人在那裡支起殺人鍋煮人肉吃,鬧得大路小路斷了行人,只剩餓狗野狼在那裡遊蕩,光景悽慘極了。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