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奇案

包青天奇案

《包青天奇案》,作者(明)無名氏 撰,由嶽麓書社於2005-1-1出版。描述的是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部小說集的成就並不高。一百則短篇故事,往往是先敘述案情和訴狀,後邊是判詞結局,各則故事之間互不相通。由於故事來源駁雜,有的來源於傳統戲曲,有的來源於口頭傳說,有的則來源於雜記案卷,因此,寫作的風格、方筆的優劣、情節的繁簡、人物的形象,各篇之間不一甚一致。但總的來說,書中的包公形象基本上反映了人民於水深炎熱之中切盼救星的願望,因而受到人民的喜愛,得到廣泛的流傳,同時又屢遭統治者的禁毀。到了清代,經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加工創作,在這些短篇包公奇案的基礎上,又出現了《龍圖耳錄》、《三俠五義》等長篇公案小說。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本書始成於明代萬曆年間,因坊間輾轉翻刻,版本繁多,各本之間篇目也不盡一致。這裡彩用的底本,是最為通行的清嘉慶十三年李西橋作序的藻文堂刻本,另參校其他版本以補漏訂論,加以標點。

編輯推薦

本書把歷史上的包青天同小說、戲曲和民間傳說中的包青天結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包青天在宋仁宗時代那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里,不畏權勢,敢於衝破官僚、貴族、豪紳、惡霸編織起來的網路,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同貪贓枉法、敲詐勒索、任意欺壓百姓的貪官污吏作堅決鬥爭的險惡經歷;同時也展現了包青天為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以"當一時清官,只能為民造福一時;當一世清官,就能為民造福一世"的道理為動力,在"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的官場上巧妙周旋,苦心執政,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為官生涯。包青天是我國歷史上極有見識和抱負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著名的法律專家,也是天下第一清官。全現包青天能為一世清官的官場藝術!盡展包青天審天斷地之威儀!天下第一清官包拯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過好了,不受貪官酷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過分榨取,使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么,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

目錄

卷之一

阿彌陀佛講和

觀音菩薩託夢

嚼舌吐血

咬舌扣喉

鎖匙

包袱

葛葉飄來

招帖收去

夾底船

接跡

卷之二

黃菜葉

石獅子

偷鞋

烘衣

龜入廢井

鳥喚孤客

臨江亭

白塔巷

血衫叫街

青靛記谷

卷之三

裁縫選官

廚子做酒

殺假僧

賣皂靴

忠節隱匿

巧拙顛倒

試假反試真

死酒實死色

氈套客

陰溝賊

卷之四

三寶殿

二陰筶

乳臭不琱

妓飾無異

遼東軍

岳州屠

久鰥

絕嗣

耳畔有聲

手牽二子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書摘

話說處州府雲和縣進士羅有文,知南豐縣事有年。龍泉縣舉人鞠躬,與之系瓜葛之親,帶仆三人,貴十八、章三、富十,往謁有文,僅獲百金,將銀五十兩買南豐銅鎦金玩器、籠金篦子,用皮箱盛貯,白銅鎖鑰。又值包公巡行南京,躬與相知,欲往候見之。貨齊,辭有文起身。數日,到了瑞洪,先令章三、富十,二人起早往南京,探問包公巡歷何府,約定蕪湖相會。次日換船,水手葛彩搬過行李上船,見其皮箱甚重,疑是金銀,乃報與家長艾虎道:“幾隻皮箱重得異常,想是金銀,決非他物。”二人乃起謀心,議道:“不可再搭別人,以便中途行事。”計排已定,乃佯謂躬道:“我想相公是讀書人,決然好靜,恐搭做客雜人同船,打擾不便。今不搭別人,但求相公重賞些船錢。”躬道:“如此更好,到蕪湖時多與你些錢就是。”二人見說,愈疑銀多。

是日開船,過了九江。次晚,水手將船艄在僻處,候至半夜時分,艾虎執刀向躬頭一砍,葛彩執刀向貴十八頭一砍,主僕二人死於非命,丟人江中。搜出鑰匙將皮箱開了,見滿箱皆是銅器,有香爐、花瓶、水壺、筆山,精緻玩器,又有篦子,皆是籠金故事,止得銀三十兩。彩道:“我說都是銀子,二人一場富貴在眼下,原來是這些東西。”虎道:“有這樣好貨,愁無賣處?莫若再至蕪湖,沿途發賣,即是銀子。”二人商議而行。

章三、富十探得包公訊息,巡視蘇州。徑轉蕪湖,候過半月,未見主來,乃討船一路上來,並未曾有;又上九江,直抵瑞洪原店查問。店主道:“次日換船即行,何待如今?”二人愕

然。又下南京,盤費用盡,只得典衣為路費,往蘇州尋問。及於蘇州尋訪,並無訊息。不意包公已起馬往巡松江,二人又往松江去問,亦無訊息。欲見包公,奈衙門整肅,商議莫若假做告狀的人,乘放告日期帶了狀子進去稟知,必有好處。遂各進訖。

包公見了大驚,問道: “你相公此中途如何相別?”章三道:“小人與相公同到南豐羅爺任上,買有鎦金銅器、籠金篦等貨,離南豐而抵瑞洪。小的二人起旱先往南京,探問老爺巡歷何府,以便進謁,約定蕪湖相會。小人到京,得知老爺在蘇,復轉,候主半月未來。小的二人直上九江,沿途尋覓,沒有訊息,疑恐來蘇。小的盤纏已盡,典衣作費到蘇,老爺發駕,遍覓皆無。今到此數日,老爺衙門整肅,不敢進見,故假告狀為由,門上才肯放入,乞老爺代為清查。”包公道:“中途別後,或回家去了?”富十道: “來意的確,豈回家去?”包公道:“相公在南豐所得多少?”答道:“僅得百金。”又問:“買貨多少?”答道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