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久和

1958年,因工作需要,調任醬園廠廠長,兼任縣僑聯會副主席、工商聯副主席。 1965年他專任縣僑聯會副主席,發起向華僑募資2000多元,與工商聯在紅亭街合建辦公樓。 1973年,包久和調縣日用品廠工作,負責藤品生產,善於經營,效益好。

包久和,民國2年(1913年)生於屏南縣長橋村,少年喪父,祖父年老,母親體弱,3個弟弟年幼,生活窮苦。民國26年他由親友資助路費,出國到馬來亞謀生。
1938年,包久和在馬來亞雪蘭莪州雪邦加入華僑籌賑會組織,同工人、學生一道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督促華商抵制日貨,募捐資金匯回祖國,支援祖國人民抗日鬥爭。1942年2月15日日本侵略軍侵占馬來亞全境,他在雪邦一支石加入馬來亞人民抗日軍雪邦後備隊過港小隊,在敵後發動民眾支援前線和蒐集敵軍情報,他常出色地完成任務。在雪邦區遭受日偽軍警重點摧殘時期,鬥爭環境很艱險,他曾把籌集的支前物資、現金和情報送到前線,為馬來亞人民抗日鬥爭做出了貢獻。
1945年,日本投降後,為恢復戰後生產建設和教育事業,他在過港農村與原溝頭校長陳克元等人挨家逐戶發動農民出力出錢,很快恢復了溝頭華人學校,使僑胞子女得以入學。1946年2月15日,他參加馬來亞全國性總罷工、總罷市、總罷課,紀念“二一五”事件,反抗殖民主義者再度統治馬來亞。是日上午10時,在致和新港總工會的民眾突遭當局兵警圍捕時,他始終站在鬥爭第一線,勇敢地參加反圍捕鬥爭,直至當局釋放被捕民眾,取得鬥爭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包久和懷著對祖國和家鄉拳拳之心,毅然變賣家產於1951年攜眷歸國,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包久和回國後與四弟勤生一起在家鄉長橋經營醬園店。1954年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時,他積極回響黨的號召,帶頭將醬園店公私合營,受到黨和政府的讚揚。此後,他先後在縣醬園廠、縣供銷總社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1956年屏南成立僑務科,他出任副科長,先後兩次不辭辛苦,爬山越嶺,到陸地、村頭、遠、前鳳林、恩洋、大?等十多個僻遠僑鄉,調查華僑、歸僑與僑屬情況,組織七個僑屬工作小組,建立僑屬工作委員會,為開拓屏南縣僑務工作奠定基礎。1957年,出席全國僑聯會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58年,因工作需要,調任醬園廠廠長,兼任縣僑聯會副主席、工商聯副主席。1965年他專任縣僑聯會副主席,發起向華僑募資2000多元,與工商聯在紅亭街合建辦公樓。在基建過程中,他精打細算,節約開支,且身體力行,親自參加土木工勞動,以有限的資金完成基建任務,他的實幹苦幹精神深得同事好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縣僑聯受衝擊,機構癱瘓。1973年,包久和調縣日用品廠工作,負責藤品生產,善於經營,效益好。
1976年包久和退休。1978年,縣僑在線上構恢復,他雖退休,但此後仍相繼任縣三屆僑聯副主席、四屆僑聯名譽主席、寧德地區僑聯常委、福建省僑聯委員、政協屏南縣委員會一、二屆副主席。他不顧年老體弱,滿腔熱情地為僑務工作發揮“餘熱”。在聯絡鄉誼,團結海外親友,支援家鄉興辦公益事業中,發揮了一個老歸僑、老僑務工作者的積極作用。他曾組織歸僑發信海外,向各自親友募資建設屏南縣華僑大廈。他對回國探親訪友的僑胞,現身說法,宣傳黨的僑務政策,解除僑胞疑慮,爭取僑心。包久和熱心為僑眷辦實事。他曾代前鳳林僑胞楊乃攀母親修造墳墓,竣工後把照片與付款明細帳寄給乃攀。他還負責僑胞集資的四保培民國小校舍的基建,竣工後及時向海外親友交待,深得僑胞信任。
1988年4月25日,包久和在赴福州參加省第四次僑代會途中,因車禍身受重傷,經搶救無效,於當日上午11時逝世,享年7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