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三十三中

包三十三中

2001 2001 2001

學校簡介

校園占地10.2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校園內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有教學樓兩幢、實驗樓、藝術樓、行政辦公樓各一幢,體育館1座,千人報告廳1座,2000平方米的藝術、科技活動中心一處。有標準的塑膠運動場和10個室外塑膠籃球場;有學生公寓樓三幢,浴池1個,千人餐廳1座,校內生活服務設施完善。

體育館體育館
學校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設備先進,安裝了雙向控制閉路電視教學系統,為全體教職員工每人配備了一台辦公電腦。建成了千兆校園網,百兆交換到桌面,並通過6兆光纖接入了網際網路,基本上實現了學校管理、教育資源信息網路化和辦公現代化。
學校辦學理念先進,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方法科學。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較為規範、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學校有一支善管理、能吃苦的班主任教師隊伍。老師們不僅善於培養尖子生,而且特別善於提高中等生的成績。2009年,33中高考本科一批上線率達到42%,本科率達到98%。近年來,學校綜合排名穩居包頭市前列,連年被市教育局評為“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與“高中特長教育優秀學校”。
學校的許多學科的教學、競賽、科研工作走在了自治區的前列,其中生物、語文成為品牌學科,33中生物特級教師編寫的《奧林匹克生物教程》已成為內蒙地區生物競賽輔導用書,有10名學生獲全國中學生生物聯賽全國一等獎,6名學生分別被保送到中國海洋大學、西安交大、廈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語文教師編寫的《新趨勢高考作文階梯訓練》被自治區多家重點中學作為教輔資料,一名教師榮獲第五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兩位語文教師成為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
實驗樓綠化帶實驗樓綠化帶
體育、藝術教育是三十三中的辦學特色。2002年以來,音樂特長生七次在國家及國際藝術大賽上獲金獎,兩次在國家級頒獎晚會上作匯報演出;2007年2月,我校舞蹈隊赴北京參加了全國第七屆校園春節聯歡晚會,參賽節目舞蹈《飛鬃馬》榮獲金獎。高中男、女籃球隊多次在包頭市和自治區中學生籃球賽中奪冠,2004年至2009年,我校男籃兩次榮獲自治區中學生籃球賽冠軍,兩次榮獲自治區青少年籃球賽冠軍。體育、藝術類考生高考升學的本科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近年來,有100多名考生被北京體育大學、中央美院、中國戲曲學院等全國一流體育,體育、藝術教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特色教育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發展歷史一、建校初期、創業維艱

包頭市第三十三中學建立於 1975 年 9 月 5 日 ,校址在今沙河鎮逸夫國小校園,系包頭市教育局管轄的初級中學。它是為適應沙河鎮逐漸增多的居民子女上學需要而成立的。 1975 年開學時學校只有國中一年級兩個班,學生 100 余名,教師 19 名。在包頭當時教育系統內,可謂是一所“袖珍”式的小小初級中學。學校校舍十分簡陋,僅有三棟平房,其中教室 6 間,幾間辦公室,圍牆外有一個小操場。
學校領導機構在 1975 年至 1979 年間是校革委會,主任是李文, 1980 年以後為校長制,曾有一段時間工宣隊進駐學校。領導班子中李文任校長,張春陽任教導處主任,趙守義任總務處主任。
建校初期,正處於“文革”末期,學校提出了“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健康第一”的辦學原則。在教學上強調以學為主,提出“依據大綱練,按照課本教、瞄準考試練”的要求,對教師提出了“政治有奔頭、業務上有幹頭、生活有甜頭”的主張。教學原則。以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從 1975 年起,每學年招 2 個班,到 1978 年發展成初一到初三 6 個班, 300 余名學生的規模,同年,第一屆國中生畢業。至 1982 年共畢業 5 屆國中畢業生,約 500 余名,學生畢業後,多數進入市區上高中,一部分回鄉務農或從其它職業。
從 1982 年秋季機關報學年開始, 33 中劃歸郊區;同時,新遷了校址,開辦了高中。從此, 33 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二、機構改革、繼往開來

1984 年,機構改革,按照“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標準,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高登山任校長,胡英任黨支部書記,張永忠任副校長(後又陸續任命徐劍青、董宜珍、楊學釗、張茂為副校長,王永亮為副書記)。這屆領導班子認真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給一批骨幹教師的家屬解決了城鎮戶口,並吸收中青年骨幹教師 11 名同志入黨,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至 1985 年學校已發展為有 12 個高中班, 12 個國中班,在校學生 1000 余名的辦學規模。學校大力推行教學改革,成效顯著,謝淑芝教師的“作文三級訓練”獲全國先進獎。這期間,學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高考成績也較好,從 85 年至 95 年總計考入大專院校 316 人,其中重點大學 30 人,在全國、自治區和包頭市的學科競賽中,共有 100 余名學生獲獎。教師中張茂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杜海寬被評為“內蒙優秀青年教師”。周鳳英、潘暉分別被評為內蒙先進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先進工作者。李玉榮、張成林被評為包頭市勞模,學校被評為包頭市先進學校。

三、條件改善、成績顯著

1996 年學校領導班子作了調整,高建武任書記、校長,楊學釗任副校長、董宜珍任副書記、副校長,張宏偉任副校長。新領導班子組建後,狠抓領導班子作風建設,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這期間,學校教學質量穩中有升,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1997 年五層教學大樓拔地而起, 1998 年 9000 多平方米的教師住宅樓竣工並投入使用, 100 余名教職工喜遷新居。至 1998 年 9 月份。學校有 16 個高中班, 23 個國中班,在校學生 2200 余名。 1998 年學校被評為自治區電化教育優秀學校和貫徹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優秀學校。高考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節節上升, 1998 年上線人數達到 18 人,有 8 名教師市級教學比賽中獲獎,有 14 人被評為郊區教學優秀能手。

四、開拓進取、再創輝煌

1 、隊伍建設
1999 年 3 月,學校又一次調整領導班子,原九原區教育局副局長金喜祥任黨支部書記、校長,董宜珍、張宏偉任副校長。( 1999 年 7 月董宜珍退休, 8 月杜海寬任副校長, 2000 年 8 月袁琳任黨支部副書記)。學校提出“從嚴治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辦學思路,積極推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完善教學常規和各項管理制度,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 99 年 8 月推行教職工聘任制改革,競爭上崗,給教師隊伍注入了活力,形成了人人進取,個個爭先的良好局面。新的領導班子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九原區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打破地域界限,面向九原區外公開招聘盟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高中把關教師的政策,先後有 46 名區外優秀教師來 33 中任教,不僅最佳化了教師隊伍結構,也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從 1999 年的 50% 提高到 2004 年的 85% ,在職碩士研究生由 0 發展到 15 名。
2 、教師獲市級以上獎勵情況
1998 年:王洛被評為包頭市“德教雙優”先進教師;崔有亮被評為包頭市學科帶頭人。

校長:杜海寬校長:杜海寬
1999 年:杜海寬、劉俊萍被評為包頭市學科帶頭人。
2000 年:趙建軍、銀燕被評為包頭市學科帶頭人;姜俊萍獲自治區中學教師青功賽一等獎。
2001 年:杜海寬被評為自治區優秀教師、自治區首批學科帶頭人;金喜祥被評為包頭市優秀校長;張成林、劉俊萍被評為包頭市優秀教師。
2002 年:馬立新獲自治區中學教師青功賽一等獎。
2003 年:劉可宏、武二雲被評為包頭市學科帶頭人;劉俊萍被評為自治區教學能手;董天成獲東北、西北、華北地區中學政治教師優質課教學比賽一等獎,梁鴻雁、張仲權獲自治區中學教師青功賽一等獎;付慧敏被評為包頭市優秀教師。
2004 年:張俊峰獲全國中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郭志誠獲全國優秀外語教師榮譽稱號;賈金花被評為內蒙教學能手;張桂芳(化學)獲自治區中學教師青功賽一等獎;郭志誠、張文斌 、王俐姝、閆利、張俊峰、姜俊萍、梁鴻雁、馬立新被評為包頭市學科帶頭人; 凌淑清賈美英、楊翠梅、趙三平、陳蘭、王鳳雲、付紅革、武智華被評為 包頭市優秀教師
2005 年:杜海寬、喬占國、劉可宏被評為包頭市首批名師。
3 、校園建設情況
1999 年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後,第一大舉措就是:“還校園應有的面貌”。 利用不到七個月的時間,平整修墊了原本如丘陵地帶的校園,清理了多年沉積的建築垃圾,在九原區區委、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 積極向社會尋求支持,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 本著“高起點規劃,高規格設計,高標準建設,高效能運轉”的思想, 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學生公寓樓、餐廳、行政辦公樓、計算機培訓中心、運動場和互動式雙向控制教學系統等“六大工程”的建設。 2000 年 9 月 30 日 上午,進行了“六大工程”剪彩儀式。 2001 年以後又相繼新建了藝術樓、教學副樓、實驗樓、學生浴池和 3 號、 4 號兩棟公寓樓。自 1999 年以後的六年時間內,學校新建樓房 8 棟,餐廳一座,階梯教室一個,浴池一個,體育館 1 座,新增建築面積 3300 平方米,投入資金 4500 余萬元。此外三十三中還建成了校園網,並接入了網際網路,教師人手一台辦公電腦,一台雷射印表機,一天 24 小時隨時都可上網,為老師從網上學習和下載資料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現在的三十三中已基本上實現了學校管理、教育資源信息網路化和辦公現代化。
1997 年 9 月,教學主樓竣工,建築面積 5276平方米。
1998 年 8 月 , 教師住宅樓竣工 , 建築面積 9771平方米。
1999 年 11 月 ,2 號學生公寓樓竣工 , 建築面積 3725平方米。
2000 年 8 月 , 行政樓、 1 號學生公寓樓(建築面積 4698平方米,其中行政樓、音樂琴房 930平方米)、階梯教室(建築面積 372平方米,於 2004 年 6 月拆除)、餐廳(建築面積 1221平方米)、操場、互動式閉路電視教學控制系統竣工。
2001 年 8 月, 3 號學生公寓樓竣工,建築面積 3399 平方米;藝術樓竣工,建築面積 3790平方米 。
2002 年 7 月,教學副樓竣工,建築面積 4095 平方米。
2003 年 9 月, 4 號學生公寓樓竣工,建築面積 3957平方米。
2004 年 5 月,綜合實驗樓竣工,建築面積 4624平方米; 10 月,校園重新硬化竣工。
2005 年 10 月,體育館竣工,建築面積 5435平方米 。
4 、辦學規模及高考情況
到 2000 年,學校已發展成為有 46 個教學班(其中高中教學班 21 個),在校學生 2700 餘人,教職工 180 名的辦學規模。 2000 年 9 月初、高中開始剝離。 2000 年國中沒有招生, 2005 年國中沒有招生。
高考升學率從 1998 年的 11% 提高到 2002 年的 92.27% 。升學人數從 1998 年的 18 人增加到 2002 年的 418 人。 2002 年三十三中高考升學人數和升學率均列全市第一名。 2003 至 2005 年高考每年一個新台階,錄取院校的本科率、重點率和名校率均顯著提高。 2005 年,在 606 名參加高考的應屆考生中,本科一批錄取 124 人,錄取率為 20% ,本科上線 515 人,上線率為 85% 。 2005 年高考成績綜合排名位居包頭市七所示範性高中第四名,前三名是包鋼一中、包九中、包一中。
5 、體育藝術教育
根據學校實際,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確立了以普教為基礎,融職教、體育藝術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加特色”的辦學模式。按照學生的興趣,在每個年級都成立體、音、美特長班,並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體育、藝術活動。 2000 年 6 月學校舉辦了規模宏大的體育藝術節。學校組建了“馨蘭”書畫社和“春潮”文學社等社團組織,成立了科技製作和生物標本採集製作等興趣小組。課外活動涉及學科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培養了學生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特長,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髮展各方面的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許多學生的作品在《包頭日報》和《未來》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自 1999 年以來,有 200 余名學生在國家、自治區和包頭市的繪畫、演講、徵文和學科競賽中獲獎。
體育上, 2001 年和 2002 年高中女籃連續兩年蟬聯包頭市冠軍; 2004 年 2 月, 高中男、女籃雙雙榮獲自治區中學生籃球賽第三名, 8 月份高中男籃以九戰九勝的成績榮獲自治區青少年籃球賽冠軍。音樂上,民樂隊於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分別赴哈爾濱、瀋陽、廣州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藝術表演大賽,三次均獲國家級金獎,並兩次在國家級頒獎晚會上登台演出; 2005 年學校舞蹈隊在中日韓少兒藝術大賽中國賽區及韓國賽區的比賽中,兩個參賽節目均獲金獎。美術上,不僅多人被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等一流大學錄取,而且美術專業考生本科一批院校錄取率超過了 85% 。 2004 年郭嘉和張燕妮被中央美院錄取, 2005 年侯超、劉少卿被中央美院錄取。
學校連年被區教育局評為“實施素質教育優秀單位”。 1999 年被市教育局評為“包頭市校園建設優秀單位”; 2000 年被評為“自治區普通高中管理先進學校”、“自治區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 2001 年被評為包頭市“文明單位”、“綠色學校”; 2002 年被評為自治區“綠色學校”,“包頭市環境優美單位”,並被包頭市教育局確定為重點高中; 2003 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單位”; 2004 年被評為“自治區模範職工之家”,被包頭市教育局命名為“示範性高中”和“高中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被包頭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教育先進集體”; 2005 年被自治區教育廳命名為“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示範內容是:“為人師表、促進學校發展和體育藝術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