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虛筆記:中國當代名家長篇小說代表作

務虛筆記:中國當代名家長篇小說代表作

《務虛筆記》是由二十二個段落合成的長篇小說,敘述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嬗變帶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影響。我們將默默地凝望,隔著咫尺空間,隔著浩瀚的時間,凝望生命的哀艷與無常、體味歷史的豐饒與短暫。他抑或我、不動聲色卻黯然神傷。他轉動輪椅的手柄,輪椅前進、後退、轉圈、旋轉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誰新近發明的一種遊戲,沒有背景,沒有土地甚至也沒有藍天,他坐在那兒輕捷地移動,靈巧地旋轉,仿佛這遊戲他已經玩得嫻熟。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務虛筆記》是史鐵生首部長篇小說,也是史鐵生半自傳式的作品。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國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病回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中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午餐半小時》《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散文隨筆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病隙碎筆》《靈魂的事》等。

媒體推薦

存在的核心是一種虛空,就像我之所以了解我自己是因為我通過與別人的心靈溝通以後對自己的體察,這種溝通並不是一個實在的接觸,而是依靠我的一個構想、一個回憶、一個訴說,這些內容都屬於無形的,是虛空的。
——史鐵生 --此文字指本書的不再付印或絕版版本。

圖書目錄

一、寫作之夜
二、殘疾與愛情
三、死亡序幕
四、童年之門
五、戀人
六、生日
七、母親
八、人群
九、夏天的牆
十、白色鳥
十一、白楊樹
十二、欲望
十三、葵林故事(上)
十四、昨天
十五、小街
十六、葵林故事(下)
十七、害怕
十八、孤單與獨孤
十九、差別
二十、無極之維
二十一、猜測
二十二、結束或開始

文摘

書摘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見那兩個孩子了。我想那兩個孩子肯定
不會想到,
永遠不會想到,在他們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後,他們正被一個人寫進一本書中
,他們正在
成為一本書的開端。他們不會記得我了。他們將不記得那個秋天的夜晚,在
一座古園中,
遊人差不多散盡的時候,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一盞路燈在夜色里劃出一塊
明亮的圓區,
有老柏樹飄漫均勻的脂香,有滿地鋪散的楊樹落葉濃厚的氣味,有一個獨坐
路邊讀書的
男人曾經跟他們玩過一會兒,跟他們說東道西。甚至現在他們就已忘記,那
些事在他們
已是不復存在.如同從未發生。
但也有可能記得。那個落葉飄零的夜晚,和那盞路燈下那都只是他自己
的歷史。說
不定有一天他會構想那個人的孤
但那不再是我。無論那個夜晚在他的記憶里怎樣保存,那都只是他自己
的歷史。說
不定有一天他會構想那個人的孤單,構想那個人的來路和去處,他也可能把
那個人寫進
一本書中。但那已與我無關,那僅僅是他自己的印象和構想,是他自己的生
命之一部分
了。
男孩兒大概有七歲。女孩兒我問過她,五歲半——她說,伸出五個指頭
,隨後把所
有的指頭逐個看遍,卻想不出半歲應該怎樣表達。當時我就想,我們很快就
要互相失散,
我和這兩個孩子,將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囂的城市裡,失散在周圍紛紛壇壇的
世界上,誰
也再找不到誰。
我們也是,我和你,也是這樣。我們曾經是否相通過呢?好吧你說沒有
,但那很可
能是因為我們忘記了,或者不曾覺察,忘記和不曾覺察的事等於從未發生。
在一片楊柏雜陳的樹林中,在一座古祭壇近旁。我是那兒的常客。那是
個讀書和享
受清靜的好地方。兩個孩子從四周的幽暗裡跑來——我不曾注意到他們確切
是從哪兒跑
來的,跑進燈光里,蹦跳著跑進那片明亮的圓區,衝著一棵大樹喊:“老槐
樹爺爺!老
槐樹爺爺!”不知他們在玩什麼遊戲。我說:“錯啦,那不是槐樹,是柏樹
。”“嗅,
是柏樹呀,”他們說,回頭看看我,便又仰起臉來看那棵柏樹。所有的樹冠
都密密地融
在暗黑的夜空里,但他們還是看出來了,問我:“怎么這一棵沒有葉子?怎
么別的樹有
葉子,怎么這棵樹沒有葉子呢?”我告訴他們那是棵死樹:“對,死了,這
棵樹已經死
了。”“噢,”他們想了一會兒,“可它什麼時候死的呢?”“什麼時候我
也不知道,
看樣乾它早就死了。”“它是怎么死的呢?”不等我回答,男孩兒就對女孩
兒說:“我
告訴你讓我告訴你!有一個人,他端了一盆熱水,他走到這兒,嘩--,得
……”男孩
兒看看我,看見我在笑,又連改口說:“不對不對,是,是有一個人他走到
這兒,他拿
了一個東西,刨哇刨哇刨哇,咔!得……”女孩兒的眼睛一直盯著男孩兒,
認真地期待
著一個確定的答案:“後來它就怎么了呀?”男孩略一遲疑,緊跟著仰起臉
來問我:
“它到底怎么死的呢?”他的謙遜和自信都令我感動,他既不為自己的無知
所羞愧,也
不為剛才的胡猜亂想而尷尬,仿佛這都是理所當然的。無知和猜想都是理所
當然的。兩
個孩子依然以發問的目光望著我。我說:“可能是因為它生了病。”男孩兒
說:“可它
到底怎么死的?”我說:“也可能是因為它太老了。”男孩兒還是問:“可
它到底怎么
死的?”我說:“具體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男孩兒不問了,望著那棵老
柏樹竟猶未
盡。
現在我有點兒懂了,他實際是要問,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變成
了死?這中
間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麼?死是什麼?什麼狀態,或者什麼感覺?
就是當時聽懂了他的意思我也無法回答他。我現在也不知道怎樣回答。
你知道嗎?
死是什麼?你也不知道。對於這件事我們就跟那兩個孩子一樣,不知道。我
們只知道那
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我們所能做的一點兒也不比那兩個孩
子所做得多
——無非胡猜亂想而已。這話聽起來就像是說: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最終要去
哪兒,和要
去投奔的都是什麼。
窗外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場秋雨,下得細碎,又不連貫。早 晨聽收音機
里說,北方
今年旱情嚴重,從七月到現在,是歷史上同期降水量最少的年頭。水,正在
到處引起恐
慌。
我逐年養成習慣,早晨一邊穿衣起床一邊聽廣播。然後,在白天的大部
分時間裡,
若是沒人來,我就坐在這兒,讀書,想事,命運還要我寫一種叫作小說的東
西。仿佛只
是寫了幾篇小說,時間便過去了幾十年。幾十年過去了,幾十年已經沒有了
。那天那個
女孩兒竟然叫我老爺爺,還是那個男孩兒畢竟大著幾歲,說“是伯伯不是爺
爺”,我松
了一口氣,我差不多要感謝他了。人是怎樣長大的呢?忽然有一天有人管你
叫叔叔了,
忽然有一天又有人管你叫伯伯了,忽然有一天,當有人管你叫爺爺的時候你
作何感想?
太陽從這邊走到那邊。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見一群鴿子,落在鄰居家的屋
頂上咕咕地
叫,或在遠遠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飛。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話你會以為幾十年
中一直就是
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飛著,叫著,活著,一直就是這樣,一直都
是它們,永
遠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麼不同,可事實上它們已經生死相繼了若干次,生
死相繼了數
萬年。
那女孩兒問我看的什麼書,(“老爺爺你看的什麼書?”“不對,不是
爺爺是伯
伯。”“噢,伯伯你看的什麼書?”)我翻給她看。她看看上面有沒有圖畫
。沒有。
“字書,”她說,語氣像是在提醒我。“對,字書。”“它說什麼?”“你
還不懂。”
是呀,她那樣的年齡還不可能懂,也不應該懂。那是一本寫給老人的書。
那是一個老人寫下的書:一個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燒的玫瑰留下的全
部灰燼/塵
灰懸在空中/標誌著這是一個故事結束的地方。
不不,令我迷惑和激動的不單是死亡與結束,更是生存與開始。沒法證
明絕對的虛
無是存在的,不是嗎?沒法證明絕對的無可以有,況且這不是人的智力的過
錯。那么,
在一個故事結束的地方,必有其它的故事開始了,開始著,展開著。絕對的
虛無片刻也
不能存在的。那兩個孩子的故事已經開始了,或者正在開始,正在展開。也
許就從那個
偶然的遊戲開始,以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樹為開始,藉意猶未盡來展開。但無
論如何,必
有一天他們的故事也要結束,那時候他們也會真正看見孩子,並感受結束和
開始的神秘。
那時候,在某一處書架或書桌上,在床頭,在地球的這面或那面,在自由和
不自由的地
方,仍然安靜而狂熱地躺著一本書——那個以“艾略特”命名的老人,他寫
的書。在秋
雨敲著鐵皮棚頂的時節,在風雪旋卷過街巷的日子,在晴朗而乾旱的早晨而
且忘記了今
天要乾什麼,或在一個慵懶的午睡之後聽見隱約的琴聲,或在寂寥的晚上獨
自喝著酒,
在一年四季,暮鼓晨鐘晝夜輪迴,它隨時可能被翻開被合起,作為結束和開
始,成為諸
多無法預見的生命早已被預見的迷茫。那智慧的老人他說:我們叫作開始的
往往就是結
束/而宣告結束也就是著手開始。/終點是我們出發的地方。那個從童年走
過來的老人,
他說:如果你到這裡來,/不論走哪條路,從哪裡出發,/那都是一樣/…

……/激怒的靈魂從錯誤走向錯誤/除非得到煉火的匡救,因為像一個
舞蹈家/你
必然要隨著節拍向那兒“跳去”。這個老人,他一向年青。是誰想出這種折
磨的呢?他
說:是愛。這個預言者,在他這樣寫的時候他看見了什麼?在他這樣寫的時
候,這城市
古老的城牆還在,在老城邊緣的那座古園裡,在荒蕪的祭壇近旁,那棵老柏
樹還活著;
是不是在那老樹的夢中,早就有了那個秋天的夜晚和那兩個孩子?或者它聽
見了來自遠
方的預言,於是坦然赴死,為一個重演的遊戲預備下一個必要的開端?那個
來自遠方的
預言:在編織非人力所能解脫的/無法忍受的火焰之衫的那雙手後面。/我
們只是活著,
只是嘆息/不是讓這樣的火就是讓那樣的火耗去我們的生命……。這預言,
總在應驗。
世世代代這預言總在應驗總在應驗。一輪又一輪這個過程總在重演。
我生於1951年1月4日。這是一個傳說,不過是一個傳說。是我從奶奶那
兒,從母親
和父親那兒,聽來的一個傳說。
奶奶說:生你的那天下著大雪,那雪下得叫大,沒見過那么大的雪。
母親說:你生下來可真瘦,護士抱給我看,哪兒來的這么個小東西一層
黑皮包著骨
頭?你是從哪兒來的?生你的時候天快亮了,窗戶發白了。
父親便翻開日曆,教給我:這是年。這是月。這是日。這一天,對啦,
這一天就是
你的生日。
不過,1951年1月4日對我來說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虛無,是我
從虛無中醒
來聽到的一個傳說,對於我甚至就像一個謠言。“在還沒有你的時候這個世
界已經存在
了很久”——這不過是在有了我的時候我所聽到的一個傳說。“在沒有了你
的時候這個
世界還要存在很久”——這不過是在還有我的時候我被要求接受的一種猜想

我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過:我生於1951年。但在我,1951年卻在1955年
之後發生。
1955年的某一天,我記得那天日曆上的字是綠色的,時間,對我來說就始於
那個周末。
在此之前1951年是一片空白,1955年那個周末之後它才傳來,漸漸有了意義
,才存在。
但1955年那個周末之後,卻不是1955年的一個星期天,而是1951年冬天的某
個凌晨--
傳說我在那時出生,我想像那個凌晨,於是1951年的那個凌晨抹殺了1955年
的一個星期
天。那個凌晨,奶奶說,天下著大雪。但在我,那天卻下著1956年的雪,我
不得不用
1956年的雪去理解1951年的雪,從而1951年的冬天有了形象,不再是空白。
然後,1958
年,這年我上了學,這一年我開始理解了一點兒太陽、月亮和星星的關係,
知道我們居
住的地方叫作地球。而此前的比如1957年呢,很可能是1964年才走進了我的
印象,那時
我才聽說1957年曾有過一場反右運動,因而1957年下著1964年的雨。再之後
有了公元前,
我聽著歷史課從而構想人類遠古的情景,人類從遠古走到今天還要從今天走
去未來,因
而遠古之中又混含著對2000年的幻想,我站在今天構想過去又幻想未來,過
去和未來在
今天隨意交叉,因而過去和未來都刮著現在的風。
往事,過去的生活,分為兩種。一種是未被意識到的,它們都無影無蹤
,甚至談論
它們都已不再可能。另一種被意識到的生活才是真正存在的,才被保存下來
成為意義的
載體。這是不是說僅僅這部分過去的生活才是真實的?不,好像也不,一切
被意識到的
生活都是被意識改造過的,它們只是作為意義的載體才是真實的,而意義乃
是現在的賦
予。那么我們真實地占有現在嗎?如果占有,是多久?“現在”你說是多久
?一分鐘?
一秒鐘?百分之一秒抑或萬分之一秒?這樣下去“現在”豈不是要趨於0了
?也許,
“現在”僅僅是我們意識到一種意義所必要的時間?但是一切被意識到的生
活一旦被意
識到就已成為過去,意義一旦成為意義便已走向未來。現在是趨於0的,現
在若不與過
去和未來連線便是死滅,便是虛空。那么未來呢?未來是真實的嗎?噢是的
,未來的真
實在於它是未來,在於它的不曾到來,在於它僅僅是一片夢想。過去在走向
未來,意義
追隨著夢想,在意義與夢想之間,在它們的重疊之處就是現在。在它們的重
疊之處,我
們在途中,我們在現在。
但是,真實是什麼呢?真實?究竟什麼是真實?
當一個人像我這樣,坐在桌前,沉入往事,想在變幻不住的歷史中尋找
真實,要在
紛紛壇壇的生命中看出些真實,真實便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真實便隨著你
的追尋在你
的前面破碎、分解、融化、重組……如煙如塵,如幻如夢。
我走在樹林裡,那兩個孩子已經回家。整整那個秋天,整整那個秋天的
每個夜晚,
我都在那片樹林裡踽踽獨行。一盞和一盞路燈相距很遠,一段段明亮與明亮
之間是一段
段黑暗與黑暗,我的影子時而在明亮中顯現,時而在黑暗中隱沒。憑空而來
的風一浪一
浪地掀動斑斕的落葉,如同掀動著生命給我的印象。我感覺自己就像是這空
空的來風,
只在脫落下和旋捲起斑斕的落葉之時,才能捕捉到自己的存在。
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葉一樣,在我生命的秋風裡,從黑暗中飄轉
進明亮,從
明亮中逃遁進黑暗。在明亮中的,我看見他們,在黑暗裡的我只有想像他們
,依靠那些
飄轉進明亮中的去想像那些逃遁進黑暗裡的。我無法看到黑暗裡他們的真實
,只能看到
想像中他們的樣子——隨著我的想像他們飄轉進另一種明亮。這另一種明亮
,是不真實
的么?當黑暗隱藏了某些落葉,你仍然能夠想像它們,因為你的想像可以照
亮黑暗可以
照亮它們,但想像照亮的它們並不就是黑暗隱藏起的它們,可這是我所能得
到的唯一的
真實。即便是那些明亮中的,我看著它們,它們的真實又是什麼呢?也只是
我印象中的
真實吧,或者說僅僅是我真實的印象。往事,和故人,也是這樣,無論他們
飄轉進明亮
還是逃遁進黑暗,他們都只能在我的印象里成為真實。
真實並不在我的心靈之外,在我的心靈之外並沒有一種叫作真實的東西
原原本本地
呆在那兒。真實,有時候是一個傳說甚至一個謠言,有時候是一種猜測,有
時候是一片
夢想,它們在心靈里鬼斧神工地雕鑄我的印象。
而且,它們在雕鑄我的印象時,順便雕鑄了我。否則我的真實又是什麼
呢,又能是
什麼呢?就是這些印象。這些印象的累積和編織,那便是我了。
有過一個著名的悖論:
下面這句話是對的
上面這句話是錯的現在又有了另一個毫不遜色的悖論: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
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P1-9 --此文字指本書的不再付印或絕版版本。

序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以降,隨著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相繼湧現出一批生活積累豐厚、藝術準備充足、善於思考、勤於探索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刻的社會意義和鮮明的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軌跡和水平。這些作家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和影響力,不斷地推出新作,超越自己。
今天,社會和文學都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行進;寫作者的創作思想和表達方式、讀者的需求和閱讀趣味日趨多樣;文學的娛樂功能受到重視;各種文學潮流兼容並包、各行其道。此時,全面系統地總結上述一批作家三十年來的創作實績,對當代文學事業,對作家、讀者和文學工作者,對當前的圖書市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於這一認識,我們決定編輯出版這套“中國當代作家”系列叢書。叢書遴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以來成就突出、風格鮮明、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全面的梳理、歸納和擇取;每位作家的作品為一系列,各系列卷數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標題(長篇作品以書名)命名。這是一項規模較大的出版計畫,我們將每年推出三至五位作家的作品系列,在五年左右的時間裡完成這套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此文字指本書的不再付印或絕版版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