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動物在繁殖期與其配偶之外的異性交配,可以使後代獲得種群重要的遺傳優勢。雌性動物尋求外遇是為了使後代獲得優秀的基因,而雄性動物是為了有更多的兒女。即使是看起來用情最為專一的動物夫妻,也常常會去附近的巢穴或群落尋找陌生異性。
美國康奈爾大學進化行為專家史蒂芬。埃姆倫說:“實際上,真正的原配關係在動物中是極為罕見的。”他認為:“社會學意義的一雌一雄”關係比較普遍,是指動物結成配偶,一起培育後代,而“遺傳學意義的一雌一雄”關係則是鳳毛鱗角,是指動物對性夥伴的忠貞不渝。他說,在靈長目動物中,只有兩種猴子――狨猴和絹毛猴能夠真正地做到從一而終。大多數靈長目動物並不要求自己對配偶忠誠,因此難以肯定雄性動物是否知道群體中哪些小輩是自己的後代。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鳥類對配偶的忠誠十分普遍。例如東藍鴝,甚至被人們當做是愛情專一的象徵。然而事實上,東藍鴝的性關係十分豐富。喬治亞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帕特里亞。戈瓦蒂發現,一對共同生活的東藍鴝所撫養的後代中,有15%至20%不是雄鳥的親生後代。戈瓦蒂報告說,在一百八十多種一雌一雄生活的鳥類中,只有大約10%僅與配偶發生性關係,90%都有拈花惹草的行為。
為什麼動物熱衷“婚外戀”,對婚姻不忠呢?專家埃姆倫說,雌性鳥和雌性哺乳動物之所以在配偶之外尋找性夥伴,可能是生物學原則起作用的緣故,即為繁殖儘可能優秀的後代。這種推測是否正確,還需要研究來加以驗證。
埃姆倫說,一些研究已經證明:“與素質很高的雄性結伴的雌性動物沒有外遇。”這樣的雌性動物相信它們已經擁有了最好的配偶,便別無他求了。
一些研究指出,雄性動物在生物學法則的驅使下四處交配,為的是使儘可能多地留下其後代。在獅子、猩猩和灰熊之類的動物吉,由於受生物衝動驅使,為了影響後代的遺傳特性,處於優勢地位的雄性會殺死甚至吃掉年輕同性競爭者。
然而,導致人類尋求外遇的衝動要遠為複雜,專家提醒人們不要從動物研究結論中“簡單化地”推斷出有關人類生活現象的結論。
研究人員一般認為,在一雌一雄成年動物撫養幼仔的種群中,幼仔的存活情況最好,單配製最早就出現於此類種群,這也許是人類出現一夫一妻制的原因,因為兒童成長需要很長時間。
研究發現,一種對配偶最為忠誠的動物是美國加州褐鼠。基因檢測表明,不管是雄的還是雌的加州褐鼠,對於來自巢穴外的性誘惑,都能視而不見。加州大學的戴維。古伯尼克在《科學》雜誌發表報告稱,加州褐鼠之所以對配偶沒有二心,呵能是因為小褐鼠出生後的整個冬天,都需要父母雙方悉心照料。為讓小褐鼠活下來,褐鼠父母必須把它們擁在懷中,溫暖它們的身體。如果雄鼠出走的話,雌鼠會殺死或遺棄小鼠,如果雌鼠出走,小鼠將會餓死。(轉自: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