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從行為學上說,動物哺育後代、傳授技能往往是出於遺傳和本能,大多是客觀的生存環境造就。而人作為社會動物,其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賦予孩子社會屬性,讓其長大後能獨立在社會上工作、生活,並進而獲得人生的幸福。如今社會角色多種多樣,每個孩子的特質又有所不同,所以教育追求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也許很多家長心裡有這樣一桿秤:如果說社會角色有鳳凰、老鷹和家雞,那我的孩子最好成為鳳凰,最不濟也應該是老鷹,家雞就讓別家的孩子當吧!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天生適合當家雞,如果硬要學會飛行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而順其本心則可能成為家雞中最出色的一個,還附帶“快樂、健康”等額外收益,作為家長的你,會如何選擇?
是非
動物教育學並非一無是處,其中蘊含的“逆境訓練”等合理因素應該大力弘揚;但如果家長走向極端,真把孩子當“動物”一樣教育,追求極端式訓練效果,那可真是追本逐末、緣木求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