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掃墓

動物掃墓

在日本,每年都有個特殊的掃墓儀式,一群群醫生給動物掃墓,還獻上一束束鮮花。這些長眠於墓碑之下的動物,都是動物實驗的一員,它們為人類進行生命科學探索而“獻身”。正是它們和醫生一起,共同推動了人類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中國也有類似為動物掃墓的活動,2009年3月29日,北京市民來到北京麋鹿苑世界滅絕動物墓地掃墓,同時為滅絕的生靈植下蒼松翠柏。一年一度的“清明,為滅絕動物掃墓”活動不斷帶給公眾以“滅絕意味永遠,瀕危則還有時間”的啟示。

基本信息

(圖)動物掃墓動物掃墓

動物實驗

解剖猴子積累醫學常識

(圖)猴子猴子

人類對器官的認知和研究本來就來源於動物,屠宰獵物也無意間成為了最早的“動物解剖實驗”。早在史前,原始人在屠宰獵物時,就認識了心、肝、肺等和人體相似的組織和器官。

到了公元2世紀,古羅馬的醫生、自然科學家蓋倫開始通過解剖山羊、兔子、狗和猴子來學習解剖知識。在此過程中,蓋倫發現了猴子和猿類的身體結構與人體很相似,因而開始把在動物實驗中獲得的知識套用到人身上,認識到神經起源於脊髓,人體有消化、呼吸和神經等系統,最早建立了血液運動原理。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動物實驗還僅限於解剖。

最早藥物實驗用大雁

如果說西方的動物實驗停留在解剖上,中國則最先開啟了動物藥理實驗的先河。

所謂動物藥理實驗,就是指為了弄清藥物的性能,用動物進行實驗。公元8世紀,唐代本草學家陳藏器所撰《本草拾遺》中提到“赤銅屑折瘍,能焊入骨”,說的是服用自然銅能幫助骨骼復原。1116年,宋代的寇宗爽最先用胡雁做了實驗,由此,胡雁成了動物實驗的“先驅”。

寇宗爽將折斷翅膀的胡雁帶回家中,每天都餵它吃自然銅。幾日之後,胡雁的骨傷痊癒,振翅而去。寇宗爽將這一實驗結果記載進《本草衍義》之中。到了明清時期,用動物做藥理實驗就更普遍了。

美國每年用掉2800萬隻小白鼠

(圖)動物掃墓動物掃墓

直到18世紀—19世紀,西方動物實驗才從解剖的圍牆中走了出來。此時,小白鼠被推向了動物實驗的前沿。

之所以將實驗對象鎖定在小白鼠身上,是因為科學家們發現,要測定藥性,需要一個用藥組和一個對照組,但這兩組實驗對象必須幾乎完全一樣。恰恰小白鼠的繁殖能力極強,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後代,並且近交品系可以保證兩組實驗對象完全一樣,由此得出的結論也更為可靠。與小白鼠類似,小兔子也有同樣的特性。 至今,動物實驗成為了醫學研究廣泛使用的手段。資料顯示,在醫學前沿美國,一年就約有2800萬隻小白鼠用於實驗。

給實驗動物掃墓

實驗動物為人類做出了貢獻,但它們的命運卻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有人說,它們從出生那天被編上的實驗編號,就是進入天堂的號碼牌。人們應該善待和尊重這些動物。

對此,“3R法則”的提議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3R法則”即減少(Reduction),儘可能地減少實驗中所用動物的數量;最佳化(Refinement),減少動物的精神緊張和痛苦;替代(Replacement),不再利用活體動物進行實驗,而是以單細胞生物、微生物或細胞、組織、器官甚至電腦模擬來加以替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