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產品特點:
1) 測量精度達3mmHg,為同類產品最高精度標準;
2) 任意設定測量時間間隔和測量方案,同類產品中最多;
3) 獨一無二的“一鍵式”操作方式,同類產品中操作最方便的產品;
4) 偉倫獨有的袖帶防滑專利設計,外襯可換洗;
5) 強大的資料庫管理功能,保證病人數據安全可追溯;
6) 同類產品中軟體分析功能最多,提供數據、圖表最全面;
7) 原裝進口,中、英文界面,滿足中國客戶需求。
技術參數:
測量方法: 示波振盪法
測量精度: ±3 mmHg
測量時間: 小於30秒
測量範圍: 收縮壓. . . . . . 60-280mmHg
舒張壓. . . . . . 25-200mmHg
最大充氣壓. . . . . . 300mmHg
心率範圍. . . . . . 40-200bpm
體 積: 124 x 70 x 33 mm
測量間隔: 可設定成5、10、15、20、30、60、90
120分鐘等多種時間間隔
測量方案: 醫生可任意設定
重 量: 270g(包括電池)
電池時間: 2節AA鹼性電池,最長可達52小時
安全級別: IIa類,CF型
操作溫度: +10℃~+50℃
存儲溫度: -20℃~+70℃
操作濕度: 20~ 95%
存儲濕度: 15~ 90% 不結露
動態血壓
動態血壓全稱為無創性血壓監測(ABPM),是通過受檢查佩帶血壓記錄儀連續記錄按設計模式要求的白晝、夜間血壓,從而避免了單次測血壓之間的客觀差異和“白大衣現象”,它有助於篩選臨界及輕度高血壓,有助於評價降壓藥物的降壓效果,有助於探討靶器官損傷程度並估計預後等。
調節機制
在整體情況下,影響血壓的主要因素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整合作用下進行活動的,另外還有涉及腎上腺﹑垂體等激素分泌和腎功能狀態和體液平衡等因素的影響。動物在多種刺激下出現血壓的變動,但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機制總能保持動脈血壓的穩定。按照調節恢復的速度,血壓調節機制可分為快速調節機制和緩慢的調節機制。
快速調節機制
作用迅速,在血壓突然改變數秒鐘後就開始作用。包括 動脈壓力感受器反射,即減壓反射﹔ 中樞神經系統缺血性升壓反射(通過交感縮血管神經的作用)﹔ 化學感受器引起的反射(血中氧分壓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壓升高時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脈體的化學感受器所引起的加壓反射)。
血壓變動數分鐘後其它調節機制開始活動,包括: 腎素─血管緊張素─血管收縮調節機制﹔ 血管應力性舒張反應(血壓改變後血管口徑也相應改變以適應可以利用的血量)﹔ 從組織間隙進入毛細血管或從毛細血管逸出的體液轉移以保證必要的血量和適當的血壓。
長期調節機制
血壓快速調節機制一般在數小時或數月內由於動物適應而失效。在血壓長期調節中要依靠腎臟─體液─壓力調節機制。這種機制包括通過調節血量所產生的血壓調節作用以及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和醛固酮對腎功能的調節作用。其中也有負反饋作用。當血壓下降時,腎的泌尿量減少,體液得到保存,部分進入循環系統,血量因之增加,使靜脈回心血量和輸出量都增加,從而導致血壓的回升。在血壓過高時腎的泌尿量增加,使一般體液和血液都減少,靜脈回心血量和心輸出也隨之減少,結果引起血壓的下降。這種調節機制在血壓未恢復正常以前,可以長期起有效調節血量和血壓的作用。
營養原則
飲食治療要適量控制能量及食鹽量,降低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水平,控制體重,防止或糾正肥胖,利尿排鈉,調節血容量,保護心、腦、腎血管系統功能。採用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鈉、高維生素、適量蛋白質和能量飲食。
1.能量:因為體重每增加12.5kg,血壓就會增加7~10mmHg,所以應該將體重控制在標準體重的範圍內,體重減輕應該為每周1.0~1.5kg為宜。
2.蛋白質:應該選用高生物價的優質蛋白,植物蛋白最好是占一半,動物蛋白選用魚、雞、牛肉、雞蛋白、牛奶等。
3.脂類:多食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限制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烏賊魚、腦髓等。
4.碳水化合物:應該食用多糖,如澱粉、玉米、小米等,同時還有高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蠕動,加速膽固醇的排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應該少吃。
5.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1)限制鈉鹽攝入:實驗證實,吃鹽越多,高血壓病患病率越高。
(2)補鉀:限制鈉鹽的時候要注意補鉀。多吃用含鉀高的食物:豌豆苗、萵筍、芹菜、絲瓜等。
(3)補鈣:鈣對高血壓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每天供給1000mg 左右。多食用含鈣多的食物:黃豆、 牛奶、花生、魚蝦、紅棗、芹菜等。
6.維生素:大劑量的維生素C可使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排出體外,改善心功能和血液循環,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記錄儀器
動態血壓記錄儀分袖帶式和指套式兩類。袖帶式動態血壓記錄儀由換能器、微型記錄盒、回收系統組成。可定時給袖帶充氣,測量肱動脈血壓,並自動存儲數據,一天最多可存儲200多個血壓值,然後在全機回收系統分析列印出血壓值。這類儀器的主要缺點是袖帶頻繁地充氣和放氣,晚間影響病人休息。此外,肢體活動可能幹擾測量,使測量結果不準。第二類是指套式動態血壓記錄儀。有的在指套上安裝一個壓力感測器,測量左手指的動脈血壓。用這種血壓儀測量時,雖然不影響休息與也可以在立位時測量血壓,但是手指活動較多,可能會使血壓有較多誤差。另一種指套式動態血壓儀是測量脈搏傳導時間,輸入電腦計算出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壓,它不受體位和肢體活動的影響,測量時病人無感覺,因此也不影響病人休息,每天可測量2000次以上,所以,這種血壓計測得的一系列血壓,可以真正反映病人日常活動時的血壓變化情況。
血壓特點
動態血壓與偶測血壓相比有如下優點:
(1)去除了偶測血壓的偶然性,避免了情緒、運動、進食、吸菸、飲酒等因素影響血壓,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血壓情況。
(2)動態血壓可獲知更多的血壓數據,能實際反映血壓在全天內的變化規律。
(3)對早期無症狀的輕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患者,提高了檢出率並可得到及時治療。
(4)動態血壓可指導藥物治療。在許多情況下可用來測定藥物治療效果,幫助選擇藥物,調整劑量與給藥時間。
(5)判斷高血壓病人有無靶器官(易受高血壓損害的器官)損害。有心肌肥厚、眼底動態血管病變或腎功能改變的高血壓病人,其日夜之間的差值較小。
(6)預測一天內心腦血管疾病突然發作的時間。在凌晨血壓突然升高時,最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7)動態血壓對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與常規血壓相比,24小時血壓高者其病死率及第一次心血管病發病率,均高於24小時血壓偏低者。特別是50歲以下,舒張壓<16.0kPa(105mmHg ),而以往無心血管病發作者,測量動態血壓更有意義,可指導用藥,預測心血管病發作。
血壓控制
理想的血壓控制應該包括整個24小時內的血壓,動態血壓進行監測,因為無“白大衣高血壓 ”和安慰劑反應,可正確地評價治療過程中休息與活動狀態下及晝夜節律以及藥物作用的持續時間,可以根據血壓高峰與低谷時間,選擇作用長短不一的降壓藥物,更有效地控制血壓,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Schmieder等比較了可樂寧、心得平、尼群地平及依那普利的降壓作用,發現它們降低偶測血壓的效應是相同的,但可樂寧和依那普利降低平均動態血壓作用卻小於心得平和尼群地平,後兩者的抗高血壓的作用實際上是優於前兩者的,有學者發現柳胺苄心定和雙氫克尿噻,一日二次,都能有效的控制偶測血壓和24小時動態血壓值,但前者較後者能更有效地降低清晨4時至12時期間的血壓上升速率以及該期間的平均血壓。
力學指標
許多血液動力學指標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如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腦卒中等都有明顯而相似的晝夜變化規律,如在清晨期間,前者的許多指標開始迅速上升接近峰值,而後者的意外事件發生率也是一天之中最高的,兩者之間似乎是由於神經體液因素或血液凝固系統等介導的,這就要求臨床使用的任何抗高血壓藥物應該提供全天的降壓保護作用;尤其是在清晨,而不是降低某個時刻的偶測血壓或24小時內的平均動態血壓值。
血壓測量
動態血壓測量還為非藥物降壓措施的療效判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Scherrer等通過動態血壓的測量證明減輕體重確實能降低肥胖高血壓病人的血壓。Montfans等發現鬆弛療法、瑜伽功、應激控制等行為療法不能降低高血壓病人24小時動態血壓值。
總之,隨著動態血壓測量方法的套用,使人們對血壓的易變性、環境刺激對血壓的影響、在診所測得血壓值相近人群中區別高危和低危病人以及降壓治療效果的觀察方面提高了認識,為高血壓病的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但目前動態血壓監測技術本身還有不少局限性,仍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動態檢測,動態血壓值尚無統一標準,且檢查費價格較貴,因此若在臨床上廣泛使用這項檢查方法仍需積累更多的經驗。
資料佐證
有資料提示動態血壓監測反映的血壓水平、晝夜節律與心、腦、腎靶器官損害程度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Perloff等隨訪了1076例高血壓病人,平均為5年,發現平均晝夜動態血壓低於偶測血壓者的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低,全天平均動態血壓高於預測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顯著高於24小時平均動態血壓低於預測值者,說明動態血壓值對於高血壓病的臨床後果是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另外有學者發現高血壓病人的動態血壓與左室肥厚相關程度明顯且大於偶測血壓,日均動態血壓高者的左心室肥厚重量指數明顯大於日均動態血壓低者的心室重量指數。夜間的平均動態血壓與左心室重量指數,左室後壁厚度和室間隔厚度較日均動態血壓值有更高的相關性,說明24小時的動態血壓較偶測血壓能更準確地預報左室肥厚的發生。血壓的晝夜節律作為左室肥厚的預測因子,在預測高血壓並發病的發生和死亡方面也是一個獨立的重要因素。
動態血壓監測發現24小時內血壓有規律地變化著。血壓的這種規律性變化即晝夜節律的特徵是白晝血壓升高,夜晚血壓下降,有資料提示較高的夜間血壓值是預後不良的徵兆。
注意事項
1.不要盲目降壓。首先弄清是否因腎臟疾病、嗜鉻細胞瘤、皮質醇增多症、妊娠中毒症、大動脈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壓。須找出病因 ,對症治療。
2.用藥劑量和種類不能雷同。應按病情輕重分級治療 ,並注意個體差異 ,藥量因人而異。
3.除輕型或剛出現的高血壓外 ,用藥儘量不要單一 ,應聯合用藥 ,複方治療。優點是產生協同作用 ,減少每種藥物劑量及其副作用。
4.堅持長期合理服藥 ,勤測血壓 ,及時調整劑量 ,鞏固療效。
5.宜逐漸降壓。對無併發症的患者 ,要求使血壓降至 140/90毫米汞柱左右。過度降壓可使腦、心、腎供血不足導致進一步缺血,輕者頭暈 ,重者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和心肌梗塞。
6.合理服用降壓藥 ,不宜驟然停藥 ,以免引起血壓升高。
7.防止情緒激動 ,保證睡眠充足 ,心情舒暢。生活有規律 ,適當進行體育鍛鍊 ,如散步、體操、太極拳、氣功等。
8.戒菸、避免過量飲酒。防止飲食過膩過飽 ,宜清淡 ,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 ,少進食鹽和膽固醇過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