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排名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共32所,本次有25所參評;還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級”授權和碩士授權的高校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總計45所。 註:以下相同得分按學校代碼順序排列。
2012年教育部學科排名
排名 | 學校代碼及名稱 | 得分 |
---|---|---|
1 | 10003 清華大學 | 97 |
2 |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 92 |
3 |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 88 |
10335 浙江大學 | ||
5 |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 85 |
6 | 10056 天津大學 | 81 |
10213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10286 東南大學 | ||
9 |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78 |
10251 華東理工大學 | ||
11 | 10079 華北電力大學 | 77 |
12 | 10299 江蘇大學 | 76 |
13 | 10007 北京理工大學 | 73 |
10008 北京科技大學 | ||
10141 大連理工大學 | ||
10252 上海理工大學 | ||
90038 海軍工程大學 | ||
18 | 10183 吉林大學 | 71 |
10217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10247 同濟大學 | ||
10291 南京工業大學 | ||
10422 山東大學 | ||
10611 重慶大學 | ||
10699 西北工業大學 | ||
25 | 11414 中國石油大學 | 70 |
26 | 10188 東北電力大學 | 69 |
10337 浙江工業大學 | ||
10486 武漢大學 | ||
10731 蘭州理工大學 | ||
30 | 10004 北京交通大學 | 66 |
10256 上海電力學院 | ||
10294 河海大學 | ||
10459 鄭州大學 | ||
34 | 10069 天津商業大學 | 65 |
10149 瀋陽化工大學 | ||
10319 南京師範大學 | ||
10490 武漢工程大學 | ||
38 | 10127 內蒙古科技大學 | 63 |
10143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 ||
10146 遼寧科技大學 | ||
10147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
10148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 ||
10338 浙江理工大學 | ||
10489 長江大學 | ||
10593 廣西大學 |
教育部排名
本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單位共19個,本次參評16個;具有“博士點”授權的單位共23個,本次參評11個;還有4個具有“碩士點”授權的單位也參加了本次評估。參評高校共31所。
學校代碼及名稱 | 整體水平 | |
| | |
| 排名 |
| 得分 | |
10698 西安交通大學 | 1 | 98 |
10003 清華大學 | 2 | 93 |
10335 浙江大學 | 3 | 92 |
10248 上海交通大學 | 4 | 89 |
10056 天津大學 | 5 | 80 |
10487 華中科技大學 | 6 | 79 |
10213 哈爾濱工業大學 | 7 | 78 |
1035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
7
| |
78
| | |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9 | 77 |
10251 華東理工大學 | 10 | 73 |
10286 東南大學 | 10 | 73 |
10079 華北電力大學 | 12 | 72 |
10141 大連理工大學 | | |
12
| |
72
| | |
10007 北京理工大學 | 14 | 70 |
10008 北京科技大學 | 15 | 68 |
10611 重慶大學 | 15 | 68 |
10247 同濟大學 | 17 | 67 |
10299 江蘇大學 | 17 | 67 |
10459 鄭州大學 | 17 | 67 |
10533 中南大學 | | |
17
| |
67
| |
10699 西北工業大學 | |
17
| |
67
| | |
10217 哈爾濱工程大學 | 22 | 66 |
10291 南京工業大學 | 22 | |
66
| | |
10486 武漢大學 | 22 | 66 |
10005 北京工業大學 | 25 | 65 |
10337 浙江工業大學 | | |
25
| |
65
| | |
10004 北京交通大學 | 27 | 63 |
10220 大慶石油學院 | 27 | 63 |
10110 <b> 中北大學 </b> | 29 | 62 |
10708 陝西科技大學 | 30 | 60 |
10264 上海水產大學 | 31 | 59 |
研究方向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主要學科方向有熱力循環理論與系統仿真、熱流體力學與葉輪機械、內燃機燃燒與排放控制、汽車動力總成與控制、工程熱物理、製冷空調中的能源利用、低溫系統流動傳熱、煤的多相流燃燒熱物理等。注重與化工、生物、信息、環境等學科的交叉與結合,發展學科新生長點,包括燃料電池與燃氣輪機聯合發電、石油替代途徑與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熱利用與建築節能、納/微系統輸送和溫控、生物質氣化發電、光催化制氫和電動汽車多能源動力控制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