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頂節傳說
據傳說,“加頂”節是佛祖釋迦牟尼親自規定的。佛祖進入中佛祖進入中年時,潛心修道,以求升入天堂,渡劫救人。當時有三十名僧侶不惜長途跋涉,誠心誠意要來侍候佛祖。可是,當他們走到半路時,正值佛教的“雨季齋期”。根據佛教規定,在九十天的雨季齋期內不得在外度宿,因此他們只好在一座寺院中住下度齋。齋期過後,他們又繼續趕路。當時是佛歷十一月,雨季還未過,不斷下雨,他們終日在泥濘的路上艱難地行走,身上的袈裟被雨水淋透了也沒有替換的衣服,但最後終於找到了佛祖。當佛祖看到他們衣衫襤褸,狼狽不堪的樣子時,就關切地詢問他們途中的情況。僧侶們把路上的辛苦一一作了匯報。佛祖聽後十分同情,並作出規定,以後雨季齋期,善男信女們都要供奉僧侶飯菜,使他們專心修道,齋期過後還要舉行“加頂”,給僧侶們添置一套袈裟和一些日常用品。就這樣,直到今天,人們都在雨季齋期過後的一個月內,舉行“加頂”禮。“加頂”時的主要禮物是袈裟。除此之外,人們還常常把缽、椅子、蚊帳、碗筷和食品等贈送給僧侶。
加頂節活動“加頂”的儀式一般是由一些善男信女發起組織。在城市裡,往往由一位富戶或有聲望的人發起,井由他負責有關費用。組織者把人們捐贈的禮品集中起來,然後運到某個寺院去。但一般都選擇比較窮苦寺院作為饋贈禮物的對象。
送袈裟的前一天,組織“加頂”的人就在預先選定的地點搭起一個臨時的會場。各種禮物放在一頂轎子裡,然後在喧天的鼓樂聲中把禮物抬往會場,途中還繼續接受人們的捐助。當晚,人們聚集在臨時會場中舉行誦經祝福儀式。儀式過後,人們唱歌跳舞,一直狂歡到深夜。
翌日清晨,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來到會場,隊伍集合好後,抬著轎子出發去寺院。送袈裟的隊伍是盛大的。如果寺院在外地,除了步行之外,還有乘汽車、火車或拖著很多舢舨的小輪船去。男女青年們非常活躍。路途不太遠,他們就劃著名小船組織成男女兩個船隊,船上打著羅傘,一面划船,一面對唱山歌和民謠。有些人也乘坐古老的牛車去寺院。車上結著大紅大綠的紙花,水牛身上披掛著紅花巾和一串叮噹作響的銅鈴。送袈裟的隊伍往往由“賽奄”鼓樂隊作為“開路先鋒”。
“賽奄”是一種木鼓,鼓身是一木製的長筒,蒙上一塊蟒蛇皮作鼓面,鼓手用一條布帶將鼓背在肩上。這種鼓不用鼓槌,而由鼓手用雙手敲擊鼓面,鼓手一而有節奏地擊鼓,一面踏著舞步,口唱民謠。
當送袈裟的隊伍來到寺院以後,先在寺院外面繞行三圈,然後進人寺院,善男信女們燒香拜佛,最後由一位代表把袈裟等禮物獻給寺院方丈。接著,僧侶誦經向人們祝福,善男信女們隨之向僧侶施飯。直到下午,人們才收拾東西,敲鑼打鼓地返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