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義鎮民國時為義口段、嘉義鄉,轄9保,隸2區;大革命時期設有蘇維埃區級政權。1949年置嘉獻鄉,1955年改為嘉義鄉,隸7區;1958年為嘉義人民公社;1961年獻鍾區更名為嘉義區,1984年社改鄉,隨後建嘉義鎮,隸屬嘉義區,1995年撤區並鄉置嘉義鎮。
簡介
加義鎮位於平江縣境東部,扼湘贛要衝,倚連雲,臨汨水,與瀏陽的達滸、大圍、東門三鄉鎮一脈相連,一天即可直達九江和南昌。與江西的修水、銅鼓兩縣相隔50公里左右,北鄰鍾洞,東接長壽鎮,西連三市鎮,南接瀏陽市界,距縣城42公里。鎮域集雨面積3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538畝,山地面積45萬畝,林地面積35萬畝。境內有辜、徐、灶、蘆四洞和復興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全鎮轄5個管區、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5個居委會、48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9958人。除嘉義鎮區轄區外,還布列有泗洲、獻鍾、東山、謝江等4個小集鎮。
歷史沿革
加義鎮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鄉鎮。大革命時期,省蘇維埃政府、新四軍平江通訊處曾駐紮於此;抗日戰爭時期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發生在這裡;平江的“二月撲城起義”在這裡孕育;共和國的功臣李六如、喻傑、吳自力等一代英豪生長在這裡。這塊紅色土地上曾經歷了反動軍隊的三次血洗,有2萬多無辜民眾死於敵人的屠刀之下,有2542名烈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英勇獻身。建國後,嘉義鎮是平江四大糧倉之一;是岳陽市十大二線蔬菜基地之一;有岳陽市最大的煥新楠竹基地;有獲“全國綠化千佳村”的思源村。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2613萬元,各類稅收總額410萬元,財政收入801萬元,年人均純收入1680元。
經濟建設
鎮人民政府設嘉義鎮區。集鎮最初形成於義口地區,正當謝江與汨水交匯處。據說清嘉慶年間義口被山洪沖毀,集鎮遂移至今鎮區虎形嶺,因改稱嘉義。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多人。鎮區範圍內有省屬單位1個:水文站;縣屬單位6個:平江縣第一職業中學、蘆頭林場、連雲林場、徐家洞電站等。另有鎮屬部門單位:財政所、農技站、計生辦、林業站、聯校、文化站等21個。個體私營企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有2家,100萬元以上的有21家,小型個體工商戶2164家。2000年鎮區企業總產值14000萬元,實現工、商各類稅收共118萬元。鎮區以造紙廠、竹木製品、家私、豆製品為主導產業。如投資200萬元,年創產值800萬元的雲霞雲母紙廠,年上交稅金達40萬元。PVC塑鋼門窗廠年產值可達500萬元,上交稅費20萬元。廣州中人集團亦決定投資1800萬元,開發連雲山風光旅遊項目,現已達到初步意向協定,並獲得省政府立項。同時,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如企業辦幹部集股100萬元,成立股份制企業—龍騰銅礦,年產值達300萬元,年可創稅利20萬元。又發揮林區木材資源豐富的特點,大辦木產品加工企業,現有各類中小型木材加工企業40餘家,年產值達300萬元。近兩年,通過改組或改制,全面盤活了鎮區水電股份公司、加油站、建築公司等企業,使鎮區各企業恢復了生機,發展勢頭良好。2000年鎮區形成國內生產總值4000多萬元,各類稅收160多萬元,財政收入240多萬元。
文教事業
鎮區文教事業享譽全縣,省市有名。現有獻鍾中學、中心國小和幼稚園各1所,共有教職員工87人。鎮區入學十分便利,教育質量年年名列前茅。鎮區內還建有光榮院、敬老院、中心衛生院、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大型商場等。駐有林業站、林業派出所、行政派出所等單位,確保了林區安全和一方安寧。鎮區交通便利,緊鄰跨省公路1853線,省、縣、鄉、村四級公路直匯集於此,現有各種車輛530台,其中客車30台,機車410台,其它車輛90台。通信事業不斷發展,現鎮區內建有聯通、電信兩座接收塔,有手機2000部,電話800門,鎮有線電視差轉台現有用戶400餘戶。有可容納1200人的中型影劇院1個,電影隊、樂隊、雜技隊10餘個。文化站被評為“全省百強文化站”,1998年全國30家文化館會議在此舉行,中央電視台曾予報導推介。鎮域東南有海拔1600.3米的連雲山主峰,山勢險峻雄偉,為省境東北屏障。泗洲坪村有舵上坪新石器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