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9年建加桑卡鄉;
1975年改公社;
1984年復置鄉。
行政區域
加桑卡鄉交通便捷,距類烏齊縣城105公里,國道214線橫貫全鄉。全鄉轄15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全鄉共539戶、3344人。有11個基層黨支部,1個機關黨支部,67名黨員(其中農牧民黨員52名)。目前,加桑卡鄉15個行政村共有11個基層黨支部52名農牧民黨員,尚有4個行政村未建立黨支部。加桑卡與青海囊謙縣吉曲鄉接壤,素有昌都北大門之稱。經214國道往返加桑卡的車流、人流、物流頻繁,由此帶來的交通事故、治安事件及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因此扶貧工作組在調研中深感加強加桑卡鄉黨組織建設和隊伍建設不僅是發展加桑卡鄉的需要更是昌都經濟社會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
屬半農半牧鄉,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牧養氂牛、黃牛、山羊、綿羊。境內有加桑卡寺。
加桑卡鄉沒有特色支柱產業,主要依靠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基本處於空白,而該鄉草場、森林較少,蟲草資源、林下資源缺乏,第一產業又以種植為主,種植又以青稞生產為主,畜牧業比重很小,加之老百姓普遍惜殺,缺乏市場化,多種經營的發展模式尚未形成,生產經營陷於低投入、低商品率、低附加值、低回報的惡性循環中。加之廣大農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科學素質不高,觀念陳舊落後,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安貧守舊,貧困人口家庭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導致農業適用技術難以推廣,產業結構調整十分緩慢,也從根本上制約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