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鳴鐘

劉鳴鐘 男,廣東省興寧市水口鎮人,全國高等音樂教育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協會會員、梅州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梅州市梅縣區書法家協會會員、嘉聲樂團藝術總監、嘉應學院音樂系講師。

個人履歷

劉鳴鐘,廣東省興寧市水口鎮人,全國高等音樂教育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協會會員、梅州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梅州市梅縣區書法家協會會員、嘉聲樂團藝術總監、嘉應學院音樂系講師。他從音樂學院本科畢業後再到研究生班進修,師從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作曲教授沙漢昆、合唱指揮馬華順,獲得武漢音樂學院二胡比賽二等獎。

人物生平

劉鳴鐘出生在廣東省興寧市水口鎮的一個偏僻的山村。童年時期,他家鄉有一群愛好音樂的阿伯、阿叔、阿哥和阿姐們。每當明靜的夜晚,這些喜歡音樂的“下里巴人”都會聚集在屋前的禾坪或相約在小溪邊,合奏廣東漢調音樂《過江龍》、《磨豆腐》、《採茶調》及優美抒情的《洪湖水浪打浪》等歌曲。在他們的周圍還坐著一群善於欣賞音樂的人們,劉鳴鐘是個常到的聽眾之一。他的父親是一個教師,也非常喜歡音樂。有時他操著一把二胡或小提琴,在自我陶醉地拉唱。劉鳴鐘也乘父親不在時偷偷地拉起他的二胡,模仿著父親的演奏姿態······父親發現他喜歡音樂,便手把手教他拉二胡,練習簡單的歌曲。練了一年後,他也可以跟著家鄉的“下里巴人”合奏,那時他才10歲,村裡的人對他能拉二胡都很好奇,常叫他在大隊的文藝匯演中獨奏表演。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後,他也能跟隨阿叔、阿哥們參加村裡的文藝演出活動。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練習操琴,又得名師指點,技藝日見長進。
“功不負人”。 19歲那年,他考上梅州地區戲劇學校音樂班板胡專業。1977年畢業後分配到平遠山歌劇團任琴師。1982年,他憑著一首自已作曲並演奏的二胡獨奏曲《客家歡歌》及功底紮實的板胡演奏技巧,考上了湖北省音樂學院民樂系本科,師從李堅雄教授,專修二胡。畢業後,他回到梅州地區民間藝術團工作,次年擔任了副團長,而後又隨民間藝術團合併入市山歌劇團。1988年,他調入嘉應大學任音樂教師。1991年赴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班進修。
劉鳴鐘是一個有多年音樂實踐的演奏家。他根植在客家山歌這塊土壤里,迷於那美妙婉轉悠揚的山歌旋律,探索追求山歌音樂的“靈魂”,開闢了客家音樂的新天地。他經常跟著演員學唱原腔山歌,下鄉採風,還專程拜訪松口鎮山歌大師饒金星,學唱鬆口山歌,了解創作山歌的情景,探索山歌的創作方法,經他多年的摸索逐步掌握了客家山歌的各種腔板。他收集積累很多山歌素材,創作了一批新的客家山歌獨唱曲和器樂曲。

成就及榮譽

劉鳴鐘創作的客家山歌,器樂曲和客家山歌劇VCD,暢銷海內外,作品多次獲獎、“嘉應大學之歌”獲全國“世紀之聲”銀獎、《家鄉喜訊》獲廣東省文化廳三等獎、“客家我心靈的故鄉”獲2007年度全國征歌比賽佳作獎,2006年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指揮漢樂音樂會。執教幾十年來,培養音樂學者近三萬多人,學生遍布廣東省各市,學生在音樂比賽中多次獲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表現出良好的藝術才華!

個人作品

《農家樂》、《相思情》、《思鄉曲》、《猜調》、《戀歌》、《賣雜貨》、《離別》《新編客家情歌》、《生死情》、《三拜花堂》、《玉堂春落難遇夫》、《新娘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