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

劉鳳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
劉鳳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男,1963年出生,河南內黃人,博士、博士後,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和博士後導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消化內窺鏡室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國際生存質量學會-亞洲華人分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 Asian Chinese Chapter, ISOQOL - ACC)執行主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療效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廣東省中醫疑難雜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醫心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內科學秘書兼後備學術帶頭人,國家中醫管理局重點建設消化學科學科帶頭人。

基本信息

科研課題

脾胃系疾病患者結局報告的計算機自適應試驗信息網路的構建研究(項目批准號:810731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經費38萬元,2010年,主持,在研。

結構方程模型與條目反應理論用於基於辨證的胃腸功能性量表的研究(項目批准號:308732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經費33萬元,2009年,主持,在研。

疑難病中醫干預及療效評價研究—中醫藥治療重症肌無力的臨床評價研究(課題編號:2006BAI04A12),“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經費250萬元,2006年,主持,在研。

基於惡性腫瘤辨證論治的量表評價方法的基礎理論研究(編號:2006CB504604),國家科技部973項目:中醫辨證論治療效評價基礎理論研究,經費100萬元,2006年,主持,在研。

《中醫臨床評價標準研究》子課題—量表學研究的技術規範:醫藥領域量表研製與套用指南(臨床部分),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經費2萬元,2006年,主持,已完成。

中醫五臟相關理論繼承與創新研究子課題—脾腎相關理論重症肌無力的臨床研究(課題編號:2005CB523502),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經費25萬元,2005年,主持,在研。

中醫肝病pro量表的研製,廣州中醫藥大學科研基金項目,2005年,主持,已完成。

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組的研究(項目批准號:303717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經費17萬元,2004年,主持,已完成。

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組的研究(批准號:31474),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經費5萬元,2004年,主持,已完成。

中華生存質量量表和脾胃病模組的研製,廣州中醫藥大學總體規劃重點項目經費,經費5萬元,2003-2005年,主持,已完成。

脾胃病信息量表和診斷樹研製的方法學及其臨床套用,廣東省教育廳科研基金,經費3萬元,2001-2003年,主持,已完成。

中醫治療肝炎肝硬化的中醫“證”診斷量表及其生存質量研究,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基金,經費8000元,1999-2000年,主持,已完成。

胃腸功能性疾病病證結合生存質量量表的研製與評,廣東省中管局基金,經費1.0萬元,2001-2002年,第四參加者,已完成。

通痹靈對強直性脊椎炎的生存質量干預研究,廣東省中管局基金,經費:1.0萬元,2000-2002年,第三參加,已完成。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Quality of life Scale (ChQoL) for Chinese Medicine [FRG/02-03/I-32], Faculty Reseatch Grant of 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第四參加, 已完成.

科研成果

【成果完成人】 劉鳳斌,梁國輝,趙利,郎建英,方積乾,林麗珠,王維瓊,李曉華,佘世鋒,楊曉軍,金真,廖文力.

【成果名稱】 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PRO量表和脾胃系量表的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廣州中醫藥大學

【成果類別】 套用技術

【成果水平】 國際先進

【研究起止時間】 2004-01~2007-04

【評價形式】 鑑定

【成果入庫時間】 2009

【成果完成人】 鄧鐵濤,徐志偉,劉小斌,邱仕君,鄧中光,陳群,鄭洪,陳芝喜,劉鳳斌,吳煥林,鄒旭,林琳,孫志佳,劉友章.

【成果名稱】 中醫五臟相關理論基礎與套用

【第一完成單位】 廣州中醫藥大學

【成果類別】 基礎理論

【成果水平】 國內領先

【研究起止時間】 2000-01~2007-11

【評價形式】 評審

【成果入庫時間】 2009

推廣套用

主持完成的“中華生存質量量表”在國外雜誌發表以來,已經被翻譯成英文和義大利文在臨床上套用。

中華生存質量量表、中醫健康狀況量表、中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醫肝病PRO量表、重症肌無力中醫PRO量表等得到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遼寧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浙江省中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等多家單位的套用。

參與編寫《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常見脾胃病(消化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作為中醫藥診治指導意見,推廣中醫藥標準化。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中國版):2000年5月1日開始頒布套用。套用範圍:本標準規定了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及相應的簡表;適用於測量使用中文的個體或人群的生存質量。測量的對象包括健康人群和意識清醒、能自行完成或在調查人員的幫助下能完成量表填寫的非健康人群。

醫藥領域量表研製與套用指南:2006年6月完成並套用。套用範圍:一般人群健康狀況測評、健康影響因素與防治重點、臨床疾病的評估、康復醫學評估、中醫藥研究。

中醫領域量表研製的方法及套用學習班:2010年1月9日-10日在廣州舉行。介紹用於臨床療效評價的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醫肝病臨床療效評價(肝硬化)PRO量表、中醫肝病臨床療效評價(肝炎)PRO量表、中醫健康狀況量表等的研製和套用。

全國生存質量學術會議:於2000年1月21日-23日(第一屆在廣州)、2002年1月10日-13日(第二屆在深圳)、2004年10月12-19日(第三屆在廣州和香港)、2008年(第四屆在廣州)分別舉行。介紹中華生存質量量表、中醫健康狀況量表等研製過程和在中醫臨床研究中的套用。

全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年會:於2006年8月(第十八次在瀋陽)、2007年7月(第十九次在石家莊)、2008年9月(第二十次在蘭州)、2009年10月(第二十一次在深圳)、2010年8月(第二十二次在井岡山)分別舉行。在每屆會議上均介紹中醫脾胃系量表等研製過程和在中醫臨床研究中的套用。

2006世界中醫藥大會會議:2006年11月23日-25日(香港)。介紹中醫肝病量表等研製過程和在中醫臨床研究中的套用。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年會:2006年(廣州)、2007年(廣州)、2009年(廣州)。均介紹推廣中華生存質量量表、中醫健康狀況量表、中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醫肝病量表、中醫重症肌無力PRO量表等在中醫臨床研究中的套用。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消化病國際學術大會:2010年7月29日-31日(北京)。推廣中華生存質量量表、中醫健康狀況量表、中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醫肝病量表、中醫重症肌無力PRO量表等研究成果在中醫臨床研究中的套用。

獲獎

2011年,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之星”榮譽稱號。

2009年,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第二屆百名傑出青年中醫”榮譽稱號。

生存質量的測定方法與套用,國家統計局第五屆(2000年) 科研成果二等獎,國家統計局,排名第五,2000。

廣東科學技術三等獎,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PRO 量表和脾胃系量表的研究(編號B16-0-3-04),2008年,主持。

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中醫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研究。林昌松,劉曉玲,陳紀藩,劉鳳斌。

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 119-1999),國家衛生部,排名第三,2000。

論文發表

[1] FANG Ji-qian, LIU Feng-bin, HOU Zheng-kun. Parallel subgroup design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comparing the approach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in J Integr Med. 2010,16(5):394-8.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2] LIU Feng-bin, HOU Zheng-kun. Applications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on Chin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China.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Newsletter. Fall Issue 2010,(44):18.

[3] HOU Zheng-kun, LIU Feng-bin, LI Xiao-ying, CHEN Xin-lin, ZHUANG Kun-hai, LI Pei-wu. Reflections on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Cross-culture i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IITA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C].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Photonics (ICSLP 2010). Chengdu: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2010:133-140. (Engineering Index, EI,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ISTP)

[4] HOU Zheng-kun, LIU Feng-bin, LI Xiao-ying, LI Li-juan, LIN Chu-hua. Advertising on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Instrument Development: The PRIPROID[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IITA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C].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Hangzhou: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2010:6434-6439. (Engineering Index, EI)

[5] Zhao L, Leung KF, Liu FB, Chen J, Chan K. Responsiveness of the Chines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in J Integr Med. 2008,14(3):173-9.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6] Leung KF, Liu FB, Zhao L, Fang JQ, Chan K, Lin LZ.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05,16;3:26.http//www.hqlo.com/content/3/1/6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3.24)

[7] Liu Feng-bin. Th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qol) to the superficial gastriti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abstract.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4,13(9):1568.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8] Zhao Li, Chen Jin-quan, Liang Guo-huin, Liu Feng-bin. Quality of Life and Chinese Medicine-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tatus Measures for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3,9(2):136-138.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9] Li Zhao, Kelvin Chan, Kwok-fai Leung, Feng-bin Liu, Jian-ying Lang, Ji-qian Fang. Development Of A New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ournal of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10] 佘世鋒,劉鳳斌,羅仕娟.中醫肝病臨床療效評價量表理論結構模型構建的探討.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0,21(4):449-450.

[11] 陳新林,劉鳳斌,郭麗,劉小斌.重症肌無力患者報告結局指標量表的研製—計量心理學測評.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2):121-125.

[12] 劉鳳斌,李培武.中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在中醫藥辨證論治功能性胃腸病療效評價中的套用初探.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暨2010年脾胃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彙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北京:2010:297-302.

[13] 劉鳳斌,金永星.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質量量表(FDDQL)中文版的研製.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暨2010年脾胃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彙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北京:2010:172-177.

[14] 劉鳳斌,梁炳君.中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IBS子量表的研製與條目篩選.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暨2010年脾胃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彙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北京:2010:502-507

[15] 郭麗,劉鳳斌,陳新林.重症肌無力患者PRO量表的研製和條目篩選.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6):570-573.

[16] 劉鳳斌,郭麗,劉小斌.建立中醫重症肌無力PRO量表的理論結構模型構想的探討.新中醫.2009,41(9):27-29.

[17] 劉鳳斌,王維瓊.中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研製與條目篩選.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9,(4):527-531.

[18] 劉鳳斌.中醫特色量表與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國際接軌探討.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中醫藥中青年科技創新與成果展示論壇論文集.中醫藥中青年科技創新與成果展示論壇.重慶:李俊德,田金洲:2009:347-350.

[19] 陳潔,冼紹祥,劉鳳斌.加用補腎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關生存質量的影響.光明中醫.2008,23(12):1916-1918.

[20] 劉鳳斌,郎建英,趙利,方積乾,梁國輝,林麗珠.中醫健康狀況量表的研製.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29(3):332-336.

[21] 劉鳳斌,王維瓊.中醫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理論結構模型的構建思路.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5(1):12-14.

[22] 劉鳳斌,趙利,郎建英,林麗珠,梁國輝,方積乾.中華生存質量量表的研製.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2):10492-10495,10515.

[23] 劉鳳斌.量表測評方法在中醫臨床療效評價中的套用與展望.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7,27(12):1129-1132.

[24] 劉鳳斌,趙利,梁國輝,林麗珠.中醫健康狀況量表的理論及其結構模型探討.新中醫.2007,39(9):10-12.

[25] 劉鳳斌,郎建英,趙利,方積乾,梁國輝,林麗珠.中醫健康狀況量表(TCM-HSS)的研製.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十九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彙編.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十九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石家莊:張聲生,2007:589-593.

[26] 趙利,梁國輝,劉鳳斌,陳潔,陳金泉.中華生存質量量表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測量學評價.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6,26(9):784-787.

[27] 余瑾,劉鳳斌.帕金森病的生存質量研究和中醫藥療效評價.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7):641-642.

[28] 趙利,劉鳳斌,梁國輝,陳金泉,方積乾.中華生存質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中國臨床康復.2006,10(8):1-3.

[29] 劉曉玲,鄧健,劉鳳斌,等.中藥通痹靈片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生存質量研究.中藥研究與信息.2005,7(2):24-26.

[30] 劉曉玲,鄧健,劉鳳斌,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的制定.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2(4):315-319.

[31] 趙利,陳金泉,梁國輝,劉鳳斌,等.因子分析法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研製中的套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4,24(11):965-968.

[32] 劉鳳斌,方積乾,王建華.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探討.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4,15(4):290-292.

[33] 趙利,劉鳳斌.中華生存質量量表的理論結構模型研製探討.中國臨床康復.2004,8(16):3132-3134.

[34] 劉鳳斌,趙利.建立中醫療效測評量表體系研究的構想.中國臨床康復.2004,8(1):164-165.

[35] 劉鳳斌,郝元濤等.用於電腦專家診斷系統的脾胃病辨證量表的評價.中山醫科大學學報.2002,23(6):S01-S04.

[36] 劉鳳斌,郝元濤,方積乾. 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在中醫辨證診斷中的套用.中國中醫基礎理論雜誌.2001,7(2):58-59.

[37] 劉鳳斌,方積乾.生存質量指標在中醫”證”客觀化中的套用.國際中華臨床醫學雜誌.2001,2(1):49-51.

[38] 劉鳳斌,方積乾,潘志恆,等.用於電腦專家診斷系統的脾胃病辨證量表的研製.中山醫科大學學報.2000,21(4s):112-115.

[39] 方積乾,萬崇華,史明麗,劉鳳斌.生存質量研究概況和測定量表.現代康復醫學.2000,4(8)1123-1126,1133.

論著出版

《常見脾胃病(消化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第一版)(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主編,劉鳳斌為編委),2009。

《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第一版)(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 主編,劉鳳斌為編委),2007.1,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1世紀中醫臨床醫學發展策略》(第一版)(王階,唐旭東 主編),2001.12,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消化道藥理與臨床》(第一版)(陳蔚文 主編,劉鳳斌為編委),2001.1,學苑出版社

《生存質量的測定方法及其套用》(第一版)(方積乾 主編,劉鳳斌為編委),2000.1,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手冊》,2000,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醫內科五臟病學》(第一版)(李任先 主編),2001,廣東科技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