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村辦企業年產值1100萬元,人均收入3300元。幾年來給村民辦的實事有1.1990年村一次投資60萬元建標準化學校一座實行暖氣供暖。2.村辦國小費用由村負擔。3.村投資50萬元修10公里的村級公路,20公里河堤,3座橋,17個涵洞;4.1995年村投資12萬元給全村四個村民組按上了有線電視,進戶率90%。5.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給村民養老保險。6.每年給村民家財保險,工人、村幹部保意外傷害險、企財險、森林險、學生險;7.1994年、1998年2次投資17萬元上光纜程控電話,全村現按電話130台。8.1995年村合資400萬元建鐵礦選廠一座,年產值300萬元。1998年建細木板廠,年產值600萬元。十幾年的努力,受到國家、省、市、縣多次表獎。1990年中央林業部命名全國先進鄉村林場、1995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命名綠化千佳村、1996年林業部命名質量管理獎、1998年遼寧省政府命名小康達標村、1999年遼寧省政府命名先進單位、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紅旗黨支部,市級文明村、先進單位、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等稱號。多次受到縣委、縣政府表獎。本人多次受到上級表獎。被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撫順市政府命名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尊師重教先進個人。被縣委、縣政府、縣人大常委會評為:模範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尊師重教先進個人,優秀縣人民代表等光榮稱號。劉化標經濟師。男,1934年3月出生,浙江溫州人。中共黨員。進修於浙江農經幹部管理學院。現任溫州市農村綜合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溫州市僑聯委員。文成籍歸僑僑眷聯誼會會長。全國城郊經濟研究會理事。溫州市未來研究會理事。主要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積極投身於溫州農村改革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與實踐,1979年、1980年在深入農村、山區進行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提出耕地、山林承包分戶經營能推動生產大發展、效益成倍增加的觀點被領導所採納,對全市農村第一步改革起到重要作用。1982年深入調研後又率先提出“承包地的調整”和“土地有償使用”並寫出《農村承包地合理調整》的調查報告,在人民日報刊登發表,繼而在多家全國性刊物轉載。1982年以來,撰寫在市級以上省級、中央級全國報刊發表的文章達50餘篇,其中被省、市社科聯或學會、研究會評為優秀論文獲獎的有18篇。尤其對《農村承包地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與對策》《溫州經濟模式發展中幾個問題淺析》《農業規模經營新探索》等都先後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國務院主辦的《農村論壇》、勞動人事部主辦的《人口研究》等刊登,對當時解放思想深化農村改革,以及對“溫州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撰寫的《社會主義不僅要發展生產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對完善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哲學思考》、《溫州非農產業統分型雙層制的實踐》《溫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調查》等,去年以來,已分別被選入《鄧小平理論研究文庫》《中國農業發展文庫》《中國經濟文庫》《中國社會科學文庫》《中國教育大精典》《共和國改革建設五十年鑒》《中國當代科學研究文庫》《中國二十一世紀論壇》《中國改革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當代領導科學文獻》《世紀啟示錄——中國地方改革回顧與思考》等。 劉會滿 經濟師、高級政工師。男,1954年3月出生,安徽安慶人。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現任普濟圩農場經營場長。金邁米業集團總經理。主要貢獻:以企業家的遠見卓識提出了圍繞向結構最佳化爭速度要效益、向規模經濟爭速度要效益、向科技進步爭速度要效益、向軍事化科學管理爭速度要效益的興場戰略。1996年8月,安徽省濟圩農場四場被國家財政部正式定為農業產業化工程示範點。近五年來,投資200萬元新建與擴建了四座電灌站,投資田林路網路化建設200餘萬元,農機更新150餘萬元,興修水利380餘萬元,建成噸糧田豐產片8000餘畝,從而大大改善了生產條件。投資400萬元,新建糧油深加工生產線,金邁牌優質配方米銷往全國大部分重要城市,遠銷香港地區並獲得安徽省暢銷產品稱號,也經國家綠色食品中心正式批准為綠色食品。幾年的奮鬥,四場的經濟突飛猛進,根據上半年經濟運行預計1997年生產總值將突破5500萬元創利潤18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7000元,創下建場史上的最高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