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男,生於1961年12月16日,四川省什邡市人,1978年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物理學士學位,1986年在四川大學獲得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89年在西北大學獲得理論物理博士學位;1989-1991年間在物理所做博士後,1991年進入物理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9年晉升為研究員,2001年被評為博導,1999年至今擔任物理所研究組長。1995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Research Fellow,2003年獲得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Berkeley Scholar;先後多次在德國不萊梅大學等(2年多)、英國牛津大學(半年)和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1年)等做訪問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自鏇電子學材料物理理論
(2)納米體系的電子與結構理論研究
(3)面向納電子學的材料與器件的計算研究與設計
(4)固體物性理論研究。
過去的主要工作及獲得的成果
(1)計入層間磁性相互作用成功地得到了絕緣銅氧化物的子晶格磁化和尼耳溫度;
(2)提出海森伯模型的物理磁子理論,消除了非物理磁子態的影響,得到了可靠的物理量;
(3)與他人合作,提出了反應形核理論解釋表面活性劑誘導的異質半導體薄膜生長中的原子島生長變化規律,探索了表面納米結構的可控生長和結構穩定性;
(4)根據準確的第一原理計算預測了一類與半導體相容的半金屬鐵磁體,並且研究了它們的電子結構和磁性,證明了它們的結構穩定性;
(5)提出研究外延生長過程中原子島與納米結構的相場模擬方法;
(6)發展了一個簡單實用的稀磁半導體TB理論;
(7)提出了一類納米鐵磁性的微觀機理;
(8)提出了一類適用於信息處理與存儲的納米自鏇系統及其磁化控制方法。
以本人或其學生(或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40餘篇,其中Phys. Rev. Lett. 5篇,本人撰寫Springer物理叢書Lecture Notes in Physics一章;被SCI引用總計300餘次。獲得2002-2003年度中國科學院重大創新貢獻團隊獎(排名第4)、2003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4)、2004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排名第4)、2005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排名第6)。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
(1)面向自鏇電子學的磁性半導體與半金屬(half-metallic)鐵磁體理論;
(2)典型納米體系的電子和自鏇理論研究;
(3)面向納電子學的材料與器件的計算研究與設計;
(4)納米結構的生長機理探索;
(5)若干重要固體和表面體系的電子和自鏇性質。
目前承擔的課題: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國家基金委項目、科技部973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