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能輝

劉能輝

劉能輝,號“醉墨齋”主,1932年生於漢陽縣(今武漢市漢南區水洪口)。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簡介

著名書法家、學者劉能輝先生 著名書法家、學者劉能輝先生

童年在漢陽縣私塾學習,誦古籍,學詩詞,練書法。在當地宿儒名書法家劉漢津、李則佛的教誨下,初習歐陽詢,幼年對書法篤志不倦。弱冠之時,攻臨行草,法取二王,孜孜以求。楷由歐轉習“晚清第一書家”--張裕釗書體。在繼承張體內圓外方的主要特點基礎上,對間架結構,創有新意。歷經崎嶇坎坷,對書法依然如痴如醉,心悟手劃,以窮其妙。篤行不輟,凡70餘年。人謂“既深得張體之神髓,又善融唐楷之法度,行楷兼長,終成自家之風範”。

現為:

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台灣省大道書畫學會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楹聯學會名譽理事;

武漢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武漢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深圳市書法美術家協會會員。

藝術風格

楷書深得張裕釗精髓,更有新意,嚴謹遒逸,如泰山之巋穩;行草宗王,善融諸家,瀟灑雄深,猶大江之東去。

成就

書法方面

在書法作品方面,創作甚豐,有博物館珍藏,有刻碑傳世。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1999年澳門回歸,寫詩作賀,現作品存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紀念展覽館各國領導人賀辭廳。

湖北蓮花山碑林,特約用張體書《茶經》三卷十篇,刻碑33塊;

佛協約用張體書《心陀羅尼經》刻碑4塊,藏於天津市佛教協會;

廣東東華禪寺,刻《東華家風》10塊大碑於畫廊;

書《楞嚴經》印發國內外;

《道德經》、《孫子兵法》、《江南三大名樓記》等作品,在國內多處博物館和日本、韓國及港、澳、台地區收藏。

國學方面

國學底蘊深厚併兼擅詩詞,著有《醉墨余吟》四冊。

獲獎

部分榮譽 部分榮譽

2008年,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5周年“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金獎;

2010年,在“岳陽樓杯”全國書畫大賽中,因突出的藝術成就,被組委會授予“中華書畫藝術優秀傳承者”稱號。

名家評論

何祚歡先生(台友武漢曲藝大師):楷書深得張裕釗精髓,更有新意;行書瀟灑流暢,頗有自家風範。

陶德麟先生(武漢大學原校長):先生書法,摹古而不泥古,入時而不媚時,萬匯在胸,自成格局,流光溢彩,神韻天成,誠當世難得之作。

李向農先生(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兼任湖北省語言學會會長):劉能輝先生是我很敬佩的一位長輩。他吟詩填詞的儒雅,使我感受到舊時讀書人的風範,他揮毫成就的書法,使我領略到中華傳統的魅力。

程遠斌先生(湖北省作協書記):這不獨是一部書法集,也是一部為人的教材。

黃亮先生(武漢市著名老書法家):先生的書法很有根底。

李繼堯先生(湖北省楹聯學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臨池揮灑筆如椽,孕魏含唐態宛然;銳墨實留濃墨結,中鋒必折側鋒連。縱然點畫痕消跡,提頓涵淹方濟圓;一代書家高格調,神州瀛島遍流傳。

展覽

在國際書法交流中,參與日本、韓國等國家及港、澳、台等地區的書法作品交流聯展,展畢,彙編作品集出版。

2008年12月,毛澤東詩詞集書法作品,在北京“吳東魁藝術館”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以紀念毛澤東誕辰115周年,作品又經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結集出版。

專著

《劉能輝書法藝術集》 《劉能輝書法藝術集》

2010年4月,《劉能輝書法藝術集》由武漢出版社出版。該集由台灣山水畫大師胡念祖先生題寫書名,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會長李必達先生題寫扉頁。

2011年5月,《毛澤東詩詞集》67首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及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任總書記關於論述黨的建設的書法作品由中共武漢市漢南區黨史辦公室、武漢市農村商業銀行漢南支行聯合出品;該書由中共武漢市漢南區委書記、漢南區區長作序。

媒體報導

《毛澤東詩詞集》 《毛澤東詩詞集》

名列多部書畫、篆刻、詩詞等名人大詞典。《光明日報》、《光明網》、《長江日報》、《今日湖北》、《漢之南》等報刊及武漢電台均作過專訪和專題報導。

藝術簡歷

6歲開始學習書法。受叔父劉漢津影響,從小對張裕釗體書法產生了崇拜之情。開始臨習的是歐陽詢《九成宮》及王羲之的《聖教行序》。當時缺文房四寶,父親就把苧麻紮成筆,以水為墨,讓我在稻場上習練。日復一日,堅持不懈。

9歲時,曾偷偷習練王羲之的草字訣。被父親發現後很生氣,一次沒收,二次把書全給撕了!父親的阻止,更加堅定了練習草書的決心。後來,第三次買了同版本的草訣書。有了“前車之鑑”,練習更加隱蔽,時時小心提防。那本珍貴的草訣,保存至今。可以說,草書就是在那時候打下了較深的基礎。

少年時習練書法,還受益於清末宿儒、前漢陽縣長陳繩武前輩。1945年,當時才13歲時,囑咐以弘揚國粹為己任,堅持用毛筆書寫。要務必記住“勤臨、持恆、敏悟”六字要領,方能成器。事後,把這些要領作為終生座右銘,一直用毛筆寫信。

1952年開始在漢陽縣人民醫院工作,後經組織安排,下到基層企業擔任衛生幹部,一直乾到1992年退休。40年來,沒有一刻忘記書法。以字帖為師,買回鄭文公、李北海、懷素、張旭等大家的帖,有空就讀、研、臨。“文革”破“四歸”, 字帖全部被造反派抄走了。後常以手當筆,無論走路,還是開會,都在褲子口袋裡默劃學習諸帖上的字。時間久了,褲子的右口袋總是先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喜見張裕釗的《重修南宮縣學記》字帖,如獲至寶。以後,逢張體帖就買,買後就如醉如痴地習練。後來又讀到與張體相近的張猛龍、崔敬邕、泰山石峪等帖,再將唐楷各流派融入張體中,以自己的審美觀,取捨諸家,守張而不泥張,從博返約,這便是得張體之精髓而又有所創新的原因所在。

1981年,喜得書法大家黃亮先生兩幅墨寶,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1994年,從醫界退休,放棄收入頗豐與人合辦醫療機構的機會,追求書法藝術。毅然離開武漢,到深圳兒子處,潛心鑽研書法。一些巨幅書法作品,如《茶經》、毛澤東詩詞39首等,就是在那裡完成。

2000年,帶病練習書法、健身。突患高血壓腦梗阻,左側上、下肢輕癱。經治療出院第二天,便開始練字。把練字作為靜中生動的康復健身法。每天寫舊報紙,由少而多,循序漸進,最多每天達到20張。單日練楷,雙日練草,直到現在。在長期的習練中,悟出了力與氣的辯證關係:執筆前,要摒除雜念,意守丹田,凝神靜氣;臨習時,引發丹田之氣,運行於臂、肘腕、指間,再將力聚於毫端,信筆呵成。

堅守“傳承書藝,樂為社會作奉獻”的學書宗旨。退休工資並不高,雖生活簡樸,仍熱衷於慈善事業。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發生時,當時在深圳,深圳市政府、市書法家協會、世界佛教協會深圳分會組織賑災義拍,用張體書寫了弘一大師的一副對聯“發心求正覺,忘己濟蒼生”以7500元人民幣義拍成交,把全部拍買款無償地捐給了印度洋海嘯災區人民。對求字者有求必應,從不索要潤筆費,免費為收藏愛好者鑑定書畫作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