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松

劉紀松(1902.4~1989.1),江蘇邗江人,出身貧寒。民國2年(1913年)來上海拜玉器作坊主顧鹹池(閒時)為師。

個人簡介

劉紀松(1902.4~1989.1),江蘇邗江人,出身貧寒。民國2年(1913年)來上海拜玉器作坊主顧鹹池(閒時)為師。學徒、幫工9年間,勤學苦練,反覆臨摹《西清古鑒》中的千餘幅青銅器圖錄,深通其奧,掌握了一手過硬技藝。民國11年,自設作坊從事玉器加工個體勞動,並曾在陳慶山、倪正貴等玉器作坊幫工。生意清淡時,兩次回鄉務農。民國35年在上海大境路阜春街從事玉器加工個體勞動達9年之久。1955年加入玉石雕刻生產合作社為社員。1958年在上海玉石雕刻廠擔任玉器設計。1961年任廠設計室負責人。1964年被授予工藝師稱號。

貢獻

劉紀松技藝造詣深厚。他所雕琢的玉器平如鏡,細如髮,清如刻;製作的人物、走獸、爐瓶和器皿,無不精妙。早在建國以前,在同行中就頗為知名,稱他為“琢玉梅蘭芳”。玉器店老闆把他的作品作為夥計們琢玉的“樣板”。劉一生創作的精品極多,有白玉“海棠瓶”,碧玉“花籃”、“百鳥朝鳳”,翡翠“童子拜觀音”、“百佛缽”、“哪吒鬧海”,青金“九龍缸”等。還參與過大型玉雕“把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大寶塔”、“萬水千山”的設計。代表作是各色翡翠“怪獸瓶”和白玉“海棠瓶”。最負盛名的是1978年創作的翡翠“百佛缽”,這是一件直徑16.5厘米形狀如缽的器皿,在缽體表層雕刻100片0.66厘米厚的蓮花瓣,每一花瓣內盤坐一尊深雕羅漢,大者2.64厘米,小者1.65厘米,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並配以吞頭、節子和虎面雕空的底腳。作品造型端莊穩重,工藝嚴謹細巧,裝飾豐富統一,突破了玉器仿古器皿不做深雕人物的禁區。該作品1980年在日本展覽,被橫濱市政府高價買去,作為該市寶珍藏於博物館。
劉紀松對上海玉雕的發展和上海爐瓶特色的形成,作出了較大貢獻,有“南玉一怪”之譽。其作品具有濃厚的傳統風格和獨特的情趣:雄健中見秀麗,淳厚中見玲瓏,古樸中見新意,嚴謹中見活潑,變化中見統一。劉設計的玉器造型別致,新怪奇特,形態各異,互不雷同;器皿上的吞頭裝飾,高古神妙,變化多端。為提高作品身價,他在設計構思時,將翡翠料上的“綠頭”(翡翠精華)置於作品的突出部位。1979年設計的一件翡翠怪獸瓶,以晶潤絢麗、造型奇特、形態傳神、線條流暢等藝術特色,獲1989年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創作設計一等獎,後被台灣商人以26.4萬元高價買去。

作品風格

劉紀松作品劉紀松作品

劉紀松創作的各色白玉海棠瓶,均以造型簡練穩重、布局合理勻稱、紋飾古雅別致、怪獸吞頭有神而著稱。其中白玉龍飾海棠瓶最具特色。在具有近代秀美的瓶體上裝飾了既像商代青銅器的龍,又似漢畫像磚上形態魄健的龍,具有高古韻味和現代氣質,達到了和諧統一。1977年在揚州全國玉器行業評比中奪魁,後被國外收藏家高價買去。劉還擅長巧妙用材,去瑕顯瑜。一塊外徑16.5厘米、寬厚各3.3厘米的翡翠鑽心殼,別人視為廢品,但他匠心獨運,把它設計成精美的四腳怪獸盒。一件翡翠飛龍三足爐,當初具規模時,爐身出現高品位的“綠頭”,影響作品整體效果,棄之則損傷器身,他別出心裁改爐為缸,“綠頭”竟成為飛龍嘴中噴出的水珠,使作品身價倍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