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忠[忠實守護者]

劉立忠,1944年出生在我國陶瓷重鎮彭城的一個陶瓷世家。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幾個叔叔,都以從事陶瓷業謀生,他這一輩已是第四代陶瓷傳人。劉立忠大師以此為動力和起點,編制他的人生追求和嚮往,實現著他的陶瓷夢想。

1964年劉立忠國中畢業,報考的第一志願,就是邯鄲陶瓷中專學校,在陶校美術班四年中,劉立中刻苦勤奮,品學兼優,畢業時,劉立忠被安排到陶瓷研究所。他先是拜德高望重的陶瓷老藝人魏鴻賓為師,後又在中央美院陶瓷系畢業,還受到時任所長魏之喻老師的指導,進步飛,決。陶瓷藝術瓷廠成立時,劉立忠出任壁畫車間主任,帶著50多人組成的美術隊伍,一鼓作氣創作出大型陶瓷壁畫《科學的春天》,被安放在首都國際機場,供世人欣賞。

1995年,邯鄲市陶瓷公司陶瓷研究所組建仿宋瓷研究室,劉立忠被任命為辦公室主任,一直肩負著磁州窯繼承宏揚、開拓創新藝術的重任。正當做帶著60多名科研人員大展宏圖時,卻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嚴重衝擊。偌大個陶瓷研究所,窮得連煤都買不起,瓷土原料也斷了頓。面對嚴酷的現實,劉立中急的措手頓足。最後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他發現了一堆廢棄的瓷土,還可用來做現代陶藝。經科室60多名工作人員一齊動手,日夜趕製,很快製作出一批各種各樣的現代陶藝品。沒有燒窯的燃料,劉立忠就自己掏腰包。做好的作品燒出來拿到北京去賣,不僅十分搶手,而且還賣上了好價錢。首都的消費者對磁州窯藝術的酷愛是多么強烈!劉立中也從中受到鼓簿,市場經濟衝擊帶給磁州窯的陣痛還沒過去,陶瓷研究所被兼併,大批人員下崗分流,端了大半輩子鐵飯碗的劉立忠的處境就更難了,磁州窯繪畫藝術工作沒有辦公室,陶瓷工藝品燒窯沒場地。他只好拿自己的家當窯場,把好端端的房頂捅一個大窟窿,豎煙囪,當時他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和想法,不管掙錢不掙錢,只要能繼續乾朝思暮想的磁州窯事業,損失再大也值。他暗暗下定決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風浪,磁州窯藝術絕不能丟,更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失傳。

眾所周知: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生產陶瓷不僅品種多,產量大,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它的制瓷技藝對我國陶瓷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生產的磁器,是採用當地大量蘊藏的大青土、白鹼石(即牙白色的化妝土)、水冶釉,用手工拉坯或托坯成型,以斑花石做繪料,以煤為燃料,用倒焰式的饅頭窯(也稱磁州窯)燒制的,它的裝飾藝術以黑白對比為主要特色,運用鐵鏽花、刻劃花、紅綠彩及黃、褐、綠、藍、窯變釉等進行裝飾。無論是畫花、刻花,形象均生動活潑,筆法簡練豪放,結構嚴謹勻稱,造型挺秀大方,從而構成了磁州窯獨特的藝大又格,磁川窯可貴之處還在於當時“官窯”多以單色釉取勝,而磁州窯則以多種技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紋飾,獨具一格。它以典雅道勁雄渾的風格,反映出時代氣息,博得眾人喜愛。

劉立忠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2000年,他被聘為磁州窯遺址博物館館長,終於又有了自己繼續為磁州窯施展聰明才智的一塊舞台。他常常和徒弟們一塊脫坯、注模、設計、繪畫,在全力提高磁州窯產品的檔次上狠下工夫。他還常推著一輛破舊腳踏車走街串巷,去一些瓷廠附近的垃圾堆、廢料池撿被丟棄的一塊塊大大小小的陶瓷顏料,用手工一點一點剝皮清洗,經試燒識顏料的色彩,然後分門別類,一袋一袋裝好,整整齊齊排放在庫房裡,足足有上百袋、幾十噸,

古往今來,磁州窯培養和孕育出一批又一批藝術人才,劉立忠就是當中一位不可多得的拔尖人才。劉立忠幾十年如一日對磁州窯藝術不懈追求所作的貢獻,受到國內外關注和重視。

2003年,他被中國陶瓷行業協會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午,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評為“全國100位無形文化傳承人”,緊跟其後的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同年又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一連串的褒獎,是肯定、是鞭策,更是一種鼓舞和激勵,對劉立忠而言,磁州窯的明天不管晴天麗日還是風吹雨打,窯火只能是越燒越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