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棟

劉成棟

劉成棟,(1911年—1995年),黑龍江肇源人。北平輔仁大學肄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人物簡介

成棟,(1911年—1995年),黑龍江肇源人。北平輔仁大學肄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曾任中共晉察冀一地委組織部部長、五地委書記,哈爾濱市市長。建國後,歷任東北農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林業部副部長,東北林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1963年,劉成棟被調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標準計量局局長,1977年4月,黨中央調劉成棟到清華大學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1983年起任名譽校長。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94年4月28日10時45分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東北歷程

1945年11月中旬,劉成棟陪同陳雲同志抵達哈爾濱這塊熱土,成立了以陳雲同志為書記的中共北滿分局,劉成棟身負大任力挑陳雲秘書的重擔。此後不久,駐哈蘇軍根據《雅爾達協定》通知中共北滿分局撤到賓縣,劉成棟受陳雲的指派,作為北滿分局的聯絡員,經常往來於哈爾濱和賓縣之間傳達北滿分局指示。賓縣距哈爾濱有100多華里,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行走很不方便。在這樣危險而艱苦的情勢下,他忍飢挨餓,克服困難,持續了5個月。其間,得知香坊原日本關東軍的軍火庫中存有大量炸藥,劉成棟徵得駐哈蘇軍的同意和支持,調動了100多輛馬車將炸藥運回賓縣,為軍工生產提供了原料。陳雲同志稱讚劉成棟說:“你做了一件大好事,這可能是我們紅軍建軍以來第一次擁有這么多的炸藥。”
4月初,劉成棟奉命從賓縣經呼蘭越過正在融凍的松花江到哈爾濱,向中共哈爾濱市委傳達北滿分局的指示,要求市委做好我軍解放哈爾濱的前期準備。1946年4月19日,中共北滿分局、吉黑軍區即內定劉成棟為哈爾濱市長。進駐哈爾濱一周后,松江省政府正式任命他為市長。

出任市長

1946年5月3日,松江省政府正式委任劉成棟為哈爾濱市首任市長。劉成棟帶個警衛員前往赴任。管理像哈爾濱這樣的大城市,我們黨尚缺乏經驗,劉成棟是邊請示邊創造地前行。他在民主人士、原哈爾濱銀行行長何治安先生的陪同下,聽取原國民黨市政府秘書處長介紹各局和局長情況,並與各局工作人員見面。幾天之後,市委給市長派去一位秘書,這是市長的第一個助手。5月下旬,東北局機關撤來哈市,又陸續給市政府配些領導幹部。當時市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支援解放戰爭、收集戰爭物資、籌集軍費、安置傷員等,同時還要恢復生產、安定民生、進行城市治理。
哈市解放時,民族工商業大多處於“無米之炊”的境地,糧食、燃料、動力都很緊張。工業缺原料,動力不足,開工不到1/5,商業無貨可賣,工人、店員、碼頭搬運工大批失業,市政設施陳舊,供電、供水不足。由於沒有消毒藥,水質不能淨化,人稱自來水為“黃泥水”;電壓不足電燈如“鬼火”;公車既少又破,好似“癆病鬼”……城市經濟與市民生活都相當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市長按市委部署在市政企業發動民眾克服困難開展競賽,修復水源地,採納日僑、俄僑工程師建議,實驗用靜電沉澱淨化水成功。為解決供電,工人提出將兩台壞電機拼成一台,劉成棟批准一試,結果成功。水、電供應稍有緩解。
當時不但物資匱乏,而且少數商人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不斷上漲。政府最大困難是沒錢,籌來的錢主要用於部隊,東北銀行發行的東北流通券老百姓還不認。劉成棟提出政府辦個民生公司,賣糧、鹽及沒收的敵產,專收東北流通券,平抑物價供應民需。經市委報請東北局批准,當年7月民生公司成立,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農產品、日用品及木材,出售給市民。政府一面派人到鄰縣購糧,一面建立以公營與合作社為中心的限價售糧網,控制物價,保證市民供應。
到5月30日,哈爾濱解放一個月,政府就為部隊籌置軍服、棉被、軍鞋等價值兩億元東北幣的物資。
7月16日,在哈市參議會上,市長劉成棟匯報了市政府成立以來在保證市民用水用電、交通供應、維持通訊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參議會給予肯定,並在“施政綱領”中提出,政府要幫助未復工的工廠儘快復工,將沒收的敵產作價,委託私人開廠辦店。為使油坊恢復生產,劉成棟對哈市13家較大的油坊進行調查。由政府提供原料並減免5%稅收,到年末有8家恢復生產。政府還組織生產自救,支持組織被服、毛皮、建築、漁業等合作社,並統一安排軍工軍需生產,紡織絮行、做軍鞋各有數萬戶,形成民眾性的軍需生產局面,既支援了解放戰爭又解決了就業。
到1947年3月中旬,劉成棟在東北行政委員會上匯報說:政權改造完成80%,市政府工作人員由接收時的9局30科1200餘人,減為6局12科299人。供水增加2倍,發電量增加1倍,電車汽車分別增加4~6倍,清除了多年積存的垃圾。對工商業實行管理,調劑物資,穩定金融,供應糧食,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時蕩滌了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取締了大煙館、妓院、賭場,肅清了匪特等。劉成棟執政一年後的哈爾濱,成了鞏固的北方根據地。

維護政策

解放之初,擺脫經濟困境的根本出路是保護、扶植、恢復民族工商業。而哈市在清算鬥爭中清算了100多家不該清算的工商業,其中被查(封)、沒(收)、停業與職工接辦的占1/2。《哈爾濱市人民政治經濟清算暫行辦法》指出:一般工商業無直接危害人民行為者不得清算,需要清算的仍以不關門為原則,不打擊過重。1946年12月23日,劉成棟在市委會上說:應當把工商業放在同盟者的地位加以扶植,讓它有條件購買原料,稅收適當照顧,允許合理利潤,有自由支配企業用人與行政權力。工人應強調政治自由。如果大家同意,工商業就好辦了。當時雖有不同意見,但其主張得到了市委鍾子云書記的支持。
為調動職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工廠、商店實行分紅,原則是勞資兩利。但領導工人運動的幹部片面強調工人眼前利益,在執行中搞過高分紅。1947年初,劉成棟到老巴奪菸草公司與同濟商場調查時,制止了工會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說那樣分下去,工廠商店要關門,其後果是職工失業,政府也斷了稅源。劉成棟保護工商業的正確意見被負責工運的領導說成是“代表資本家講話”。今天,我們仍能掂得出這頂帽子的份量,但劉成棟義無反顧地執行黨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
在土地改革中,他寫信給東北局領導,詢問如何對待地主兼工商業主?並建議一般地主原在城市的工廠、商店不要沒收或分給民眾。1947年7月21日,省政府聯合決定,對原住哈市的小地主,除分土地外不沒收其浮物家底以及工廠商店之存款、投資。
此後農民要進城清算哈市最大的工商業資本家,經市委請示東北局加以制止,並作出保證黨對工商業政策貫徹執行的若干決定。10月,劉成棟在市委擴大會上提出:國營企業除辦好大企業外,要給私人企業留有餘地,因為國營要逐步發展,辦新廠要很大投資,而私人企業的資本、技術與管理經驗都是我們目前所不及的,私人工廠可以為我們加工訂貨,也可以公私合營,使私營工商業為解放戰爭、為農村生產與人民生活服務。到1948年2月,全市工商業已由1946年2月的近3000戶,發展到22582戶。
幾十年後,劉成棟回憶說:我們對哈爾濱民族工商業採取保護、扶植的政策是十分正確的。我們的政策和我們在戰場上的勝利,使工商業者站到了我們一邊,工商業的發展又為東北解放提供了物資上的保障,建立起一個鞏固的北方根據地,為關內解放戰爭提供了大量的槍炮彈藥及服裝醫藥等軍需用品。哈爾濱民族工商業對解放戰爭是有貢獻的。

尊重知識

解放之初,我們缺少幹部,更缺少懂專業技術的人員。在劉成棟提議下,幾位知識型民主人士被任命為市政府各局局長,其中何治安為財政局長、著名外科醫生張伯岩為衛生局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鄧恩誠為工務局長。劉成棟還以市長名義保釋某兒科專家,又通過軍隊與地下黨將一名藥學和藥用植物學家從尚未解放的長春市請回哈市,安排在衛生局做藥政工作。當年一位領導工人運動的同志,調幾十名工人在市政府禮堂鬥爭工務(建設)局的工程師,劉成棟得知後決定去參加鬥爭會。會上他先講了支持對真正壞人的鬥爭,但須有真憑實據,並宣布不準動手打人。經主持會議人的一再鼓動,一名工人讓被斗的一位工程師交出工作證。劉立即插話:有話可以講,但問題沒弄清之前不能收工作證,即使收也要由市政府辦理。在民眾運動面前,為了保護知識分子,劉成棟甘冒風險制止過激行為,其勇氣、其膽識令人肅然起敬。
在後來辦高等教育過程中,他爭取了團結一大批知識分子。他兩次派人到南方聘請教師,他聘來的知識分子有留美的、留日的、如劉慎諤、許振英、楊銜晉、王長富等,還有兩位日僑專家。劉成棟常講,辦大學沒有這些人是不可想像的。他在工作中重用他們,運動中保護他們,對他們該批評教育的,也批評教育,但對批判鬥爭卻一直持慎重態度。一次黨委會上討論拔白旗,提出要拔一位副教授,劉說:“他有什麼可拔的?!你們可要慎重,不要拔得都沒積極性了,拔過火了將來麻煩。”另一次會議上,有關部門談到“有些教師‘摳’書本,走白專道路。”劉接著說“以後不要提白專道路,‘摳’書本有什麼不好,在我們國家裡‘摳’業務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備好課把書教好就是政治!”他不止一次地教育中層幹部,對知識分子“過猶不及”,“過”與“不及”都不好,但寧可“不及”也不要“過頭”,“不及”可以補救,“過頭”則會傷害人心,消除影響要費很大力氣。他把知識分子視為辦學主力,視為知己,在當時年代已極為可貴。

敢講真話

劉成棟同志最大特點是剛正不阿,肯講實話。出於對黨對同志的愛護他直言不諱、坦誠批評,不怕得罪上級與下級。
1955年在省第一次黨代會上,他指名批評省委兩位領導要他們檢討。1982年林大30年校慶,他在全校師生大會上,批評學生吃飯扒饅頭皮、扔饅頭。
他不講空話,對虛報浮誇疾惡如仇。大躍進時期,到處“放衛星”,“創奇蹟”,他頭腦清醒不跟風。學校牧場缺飼料,牧場人員向他說“報上介紹有的地方用牛糞餵豬。”他說“豬肉是澱粉和蛋白合成的,吃牛糞能長肉?!”他主張“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學校工作要抓好政治、教學與科研,不能文藝、體育什麼都去爭第一。”正是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1959年反右傾中遭到批判,被撤職。而他不作違心地周鏇,多次向黨提出解釋和說明,不人云亦云,不失他講真話的本色。

獻身教育

劉成棟同志一生中經歷兩次起伏,但他能上能下,始終如一。第一次在他35歲時,任我黨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市長,兩年後,從市長崗位上下來,一度領導創辦香坊農場,依然不辭辛苦,全身心投入工作。試種水稻和果樹成功。同年8月,東北局與東北政委會決定在哈創辦一所正規農業大學,委任劉成棟為院長負責籌建。他上任後選校址、定設計、辦磚廠。當時市內沒磚,他們自己燒,建起市里第一個機械制磚廠。1952年中央高教部與林業部決定,以浙江大學森林系、東北農學院森林係為基礎創立東北林學院,劉成棟為東北農、林兩院院長,在農學院初具規模後,他又把主要經歷放在林學院的建設上。1954年,中央決定調他去林業部工作。農林兩院黨組(當時尚未成立黨委)極力挽留,寫報告請求不調或緩調。直到1955年夏,他才到京赴任。劉成棟對他創建的兩所高校感情深厚。1957年夏,他向周總理提出,願意從事高等教育,申請回學校工作。經周總理批准,他辭去林業部副部長職務,回哈任東北農、林兩院院長、黨委書記。1958年6月,省委決定:在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的基礎上創建黑龍江大學,劉成棟兼黨委書記、校長。這是他在哈爾濱工作的第二個高峰。一生中先後創建三所頗具規模的大學,實不多見,他為哈市發展高等教育立下了永久的豐碑。
1959年反右傾後,他被撤去所有院校的領導職務,在三年生活暫時困難時期,負責創辦東林副食基地,辦起了奶牛場、雞場、養豬場。仍是盡心盡力卓有成效地工作,有意見照提不誤。他的這種不屈不撓精誠敬業的精神感動教育著每名師生員工,在他身處逆境中,大家仍對他充滿敬意,依然尊稱他為劉院長。1962年6月,市委為他甄別平反,恢復一切職務,1963年,調中國科技大學工作。

清華校長

1977年4月,黨中央調劉成棟到清華大學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1983年起任名譽校長。他在主持清華大學工作期間,對撥亂反正,清除"文革"對清華大學的破壞起了重大作用。他調整學校布局,作出了從多科性工業大學轉變為以工科為主,理工結合,兼有經管、文科的綜合性大學的初步規劃,恢復和增設了理科套用數學系、現代套用物理系,文科外語系、社會科學系、經濟管理系等,提出了把清華大學建成"高水平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大學"的奮鬥目標,使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為新時期清華大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