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波

劉忠波

劉忠波,1979年11月出生於山東蓬萊,導演、作家,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南開大學文學院,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忠波劉忠波

劉忠波,山東蓬萊人,文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後,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南開大學文學院,擔任過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訪問學者、韓國延世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5年7月起,任教於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主要從事紀錄片研究、影視藝術學、東亞媒介思想研究。曾在《中國電視》、《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電視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先後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天津市藝術科學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等十餘項。學術成果曾獲得“星光獎”電視文藝優秀評論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全國“優秀博士後學術成果”獎等。

在學術研究領域,出版有個人專著《多重話語空間下中國形象的權力場域:以紀錄片為分析對象》(2017)、《紀錄片創作:理論、觀念與方法》(2014),主編有《電視節目製作技術》,擔任《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2019)副主編。

在小說領域,出版有長篇小說《潤身》(2011)、長篇小說《灰魚》(2013)。

在紀錄片領域,拍攝有紀錄片《郎毓秀》(2011)、《微光漫遊》(2013)、《彎腰刺青的男人》(2015)、《一席之地》(2017)、《最後的一口氣》(2017)、《瘋狂愛國者》(2018)等。

主講課程

主講課程:紀錄片創作、電視編輯、電視節目形態研究。

學術興趣:紀錄片編導理論、影視文化傳播、影視產業發展研究。

部分論文

2015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理論與批評發展概論,《中國電視》2016年第7期

中國形象的權力話語與意義生成——以安東尼奧尼的《中國》為分析對象,《社會科學論壇》2016年第9期

天安門形象的多重話語分析:基於紀錄片的考察,《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6年第5期

作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紀錄片:目標、方法與傳播效度,《對外傳播》2016年第5期

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留學生形象,《對外傳播》2016年第3期

“他者化”中國的問題與出路:BBC紀錄片《中國創造》引發的思考(第二作者),《對外傳播》2016年第8期

西藏形象的話語變遷:基於紀錄片的考察,《現代視聽》2016年第4期

中國形象的域外生成——以國外影展中的中國民間紀錄片為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靖國神社問題的媒介內容分析,《中國電視》2015年第12期

多版本《西藏一年》與西藏形象的話語權利秩序,《對外傳播》2015年第10期(收入《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

日本NHK紀錄片中的中國經濟形象,《新聞界》2015年第7期

自我精神與社會現實的對話生成,《中國作家》(影視)2015年第5期

韓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崛起(第一作者),《社會觀察》2015年第11期

海外華人紀錄片中的中國圖景,《社會觀察》2015年第9期

愛滋病紀錄片中的救贖與合謀,《社會觀察》2015年第8期

《戰鬥的士兵》中的日本侵華戰爭,《社會觀察》2015年第7期

紀錄片中的三峽形象,《社會觀察》2015年第3期

2014年電視紀錄片理論與批評發展概述,《中國電視》2015年第3期

西方紀錄片的政治傳統:以1950年代之前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24日

城市紀錄片與天津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天津學術文庫》(2014),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日本遺孤的苦難表述與歷史認知:以日本NHK紀錄片為分析對象,《中國電視》2014年第11期

追溯西方紀錄片之源探索理論建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7月23日

2013年電視紀錄片理論與批評研究發展概述,《中國電視》2014年第3期

天津紀錄片的文化資源以及對城市文化的影像傳播,《現代視聽》2014年第5期

《當前社會現實類紀錄片的存在方式與價值取向》,載於《中國電視》2013年第11期。

《域外紀錄片的行旅體驗與中國形象》,載於《中國電視》2013年第9期。

《中國紀錄片的命名過程和稱謂變化》,載於《中國電視》2012年第1期。

《紀錄片拍攝對象的屬性問題》,載於《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紀錄片的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載於《中國電視》2012年第8期。

《30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載於《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

《怪異-真相-虛構——埃羅爾莫里斯紀錄片的延續與變異》,載於《中國電視》2010年第4期。

《美國電視電影發展概述》,載於《中國電視》2009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9年第11期全文轉載。)

《紀錄片欄目的定位及實現路徑》,載於《電視研究》2009年第1期。

科研項目

1.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於紀錄片的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研究“(項目主持人)

2.2014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6批面上一等資助項目:”多重話語空間與中國形象的權力場域:以1972至2012的紀錄片為考察對象“(項目主持人)

3.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以NHK電視台為例“(項目主持人)

4.2012年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津派”紀錄片的美學取向、文化價值以及對本地城市文化的影像傳播問題研究“(項目主持人)

5.2013年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課題研究資助項目:”日本紀錄片的中國影像傳播與中國形象研究“(項目主持人)

6.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當代紀錄片與中國形象研究“(項目主持人)

7.2013年南開大學首屆“立公增能”學生髮展支持項目:”南開大學“公能”素質教育學生影像(紀錄片)計畫“(項目主持人)

8.2012年南開大學文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基於模組設計的<紀錄片創作>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項目主持人)

9.201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西方紀錄片對中國紀錄片創作觀念的影響研究“(項目主持人)

10.2006年南開大學文科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紀錄片創作觀念研究“(06QN046)(項目主持人)

主要作品


​年份 類型​ 名稱​ ​署名 備註​
​2011 ​長篇小說 ​潤身 ​作者
​2013 ​長篇小說 ​灰魚 作者​ ​《百花洲》2013年第1期
​2012 ​紀錄片 ​郎毓秀 ​導演 ​"家·春秋"青年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作品
​2014 ​紀錄片 ​微光漫遊 ​導演、攝影 ​第十一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展映單元
​栗憲庭電影資料館收藏作品
​2016 ​紀錄片
最後的一口氣 ​導演、剪輯 第七屆澳門國際微電影節紀錄片單元
第三屆足榮村方言電影節競賽單元“愛故鄉影像獎”(提名獎)
​2016 ​紀錄片 ​一席之地 ​導演、攝影 ​第十四屆北京獨立影像展競賽單元
​2017 ​​紀錄片 瘋狂愛國者 ​導演、剪輯 ​第十二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影像展


長篇小說

《潤身》(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1)

《灰魚》(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3),載於《百花洲》2013年第1期。

紀錄片

紀錄片《郎毓秀》(2011)

"家·春秋"青年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

紀錄片《彎腰刺青的男人》(2015)

紀錄片《快速地,漫長地》(2016)

紀錄片《微光漫遊》(2014)

第十一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入圍

栗憲庭電影資料館電影作品收藏

清華大學文津清影放映

北京電視台紀實頻道《全景》欄目

學術兼職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產業與管理委員會理事
中國民族學會東北亞文化研究會理事
中國新聞史學會套用新聞傳播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
第十一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選片委員
第十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選片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