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平[原教育部代部長]

劉季平[原教育部代部長]

劉季平,男,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原名劉煥宗,筆名力花、滿力濤等。江蘇如皋縣東鄉(今如東)人。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兼中共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兼中共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部長,中共山東省委、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教育部副部長、代理部長,北京圖書館館長,文化部顧問。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劉季平(1908年5月16日-1987年)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原名劉煥宗,筆名力花、滿力濤等。江蘇如皋縣雙甸北鄉袁家莊(今如東)人。

劉季平幼時在叢壩初小讀書,聰穎好學,深得師長喜愛。民國十年(1921)夏雙甸國小高小畢業後,考取南通甲種商校(啟秀中學前身)。民國十三年(1924)考入江蘇省立第二代師範學校(如皋師範)。

1925年參加革命活動,192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共曉莊師範學校支部書記、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領導學運、教運,曾任上海左翼教聯總務。

1930年在南京因組織萬人示威遊行聲援工運和散發紀念“五卅”慘案的傳單,而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翌年越獄。

1932年6月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8月獲釋,在上海恢復了中共組織關係,被派往武漢、桂林等地從事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歷任抗戰教育研究會、生活教育社常務理事。

1941年至1944年,先後任蘇中行政公署文教處處長、蘇中第二專員公署專員,抗大九分校副校長兼蘇中黨校校長,新四軍第一師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校長、黨委書記。

1945年任蘇中行政公署副主任、黨組書記,蘇中區戰時動員委員會主任。解放戰爭初期,1945年11月任蘇皖邊區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946年任後方機關“黃河”大隊政委。

1947年8月至1949年4月,任華東野戰軍隨營學校副校長、校長(陳毅同志原兼任校長)。

1949年4月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兼行署秘書長、文教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共產黨蘇南區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市副市長、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代部長、常務副部長等職。

1973年任北京圖書館館長。

1979年創建中國圖書館學會,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為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1年2月任國務院文化部顧問。

1985年被選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

1987年6月11日病逝。

主要事跡

劉季平幼年家境貧寒,但聰穎好學,成績優良,1923年考取通州甲種商校(即後來的南通商業中學),未及畢業,1924年復往如城應試,考入如皋師範學堂。進入如皋師範以後,受到進步思想薰陶,劉季平於1927年2月光榮入黨,因積極參與領導如皋地區學生運動,被反動當局勒令開除學籍。

幾經周折,1928年,劉季平赴南京應試,考入曉莊師範學校,師從陶行知先生繼續學習。年底,他當選為曉莊師範黨支部首屆支部書記。學校成立了“聯村自衛團”,校長陶行知擔任團長,劉季平擔任副團長,分別領導全校師生的教學和訓練,以武裝力量保衛學校和學校周圍的村莊。

1929年1月,劉季平受聘無錫河埒口國小任教,秋天又受邀前往北平香山慈幼院擔任實驗部主任,由於堅持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 理念,培養兒童“自己管理自己”,以“使兒童手腦得到真正的解放”,遭到保守勢力強烈反對,年底即被院方解聘。

1930年,劉季平調任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長,上任伊始便去上海學習“中國自由大同盟”公開活動的經驗,準備回寧籌組“中國自由大同盟南京分會”。4月,英商和記洋行蛋廠爆發罷工潮,工人遭到血腥鎮壓,日艦公然插手干涉,庇護英商暴行,22歲的劉季平立即組織萬人遊行示威,進行聲勢浩大的聲援,反動當局不但不下令嚴懲肇事兇犯,反而派人封閉曉莊師範,並通緝陶行知,追捕劉季平。5月下旬,劉季平去金陵大學發動師生參加“五卅”全市“五罷”(罷工、罷課、罷市、罷崗、罷操)大行動,不幸遭到便衣警察的逮捕,關進蘇州“十字監”。在獄中,劉季平參加地下“特支”活動,被獄探察覺,年底轉移到鎮江麒麟巷偵察隊班房關押。1931年除夕之夜,劉季平利用看守疏於防範的機會,與同監四名難友一起挫斷腳鐐和門欞,越牆逃跑,潛往上海,在同學方與嚴的幫助下轉移至廣州龍川師範任教,準備待機轉赴中央蘇區。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劉季平趕赴上海,與組織取得聯繫,在黨的“左翼文化總同盟”領導下,分工負責籌建並主管“教育新聞”編寫工作,宣傳和組織民眾,開展愛國鬥爭。同年6月,遭遇法租界密探搜身,再次被捕,並被反動當局判處五年徒刑,關進法租界馬思南路監獄,1933年春,劉季平爭取到一名同情革命的監獄衛生員充當其助手,假借給病號送藥的機會,傳遞鬥爭信息,發動全監千名犯人成功地舉行了一次“大獄嘯”,群起反對監獄當局殘酷迫害犯人的行為,使敵人驚恐萬狀。得知鬥爭的組織者是劉季平,敵人又將他轉移到更遠的山東煙臺監獄關押,劉季平在煙臺監獄裡組織難友進行絕食鬥爭,迫使敵人“開卸腳鐐,改善一伙食待遇,準予讀書閱報,給予通信自由”。

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達成協定,經組織營救,劉季平於8月獲釋。出獄後,他輾轉上海、武漢、桂林等地為革命奔走呼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1年2月,劉季平調往蘇中根據地任行署文教處長兼管行政學院工作。次年10月,蘇中軍政黨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召開,劉季平主持行署文教處分發《蘇中各縣區冬學促進會組織大綱》,將編撰的冬學課本發放給有關同志,並親自深入蘇中各地區發到民眾上冬學,有力地推動了冬學運動的開展。

全國解放後,劉季平先後擔任上海市副市長、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等職務。1963年8月,調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分管普通教育,著重進行中國小教學改革工作。1964年底,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根據劉少奇主席提出的“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要求,他組織有關同志到各地調查研究,並提出“先在農村發展半耕半讀學校,後到城市推行半工半讀教育,最後全面改造全日制學校”三步構想,由於形勢的發展,最終沒有未能實現。

劉季平主張教育要為進步的社會鬥爭和生產鬥爭服務;提倡結合中國實際,多想收效大、進展快、能節省人力物力的好辦法、窮辦法,靈活辦教育;提倡學用一致和啟發式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和死讀書。積極主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發揚陶行知忠於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改革和發展人民教育事業。

在有生之年,劉季平牢記陶行知校長“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誨,無論在革命歲月還是在建設年代,無論在上海任副市長,在山東省委、安徵省委任書記處書記,還是在在教育部、文化部擔任要職,都自始至終卓有成效的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取得了輝煌的業績,正如李葆華對他的評價那樣:作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黨的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的劉季平同志,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