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奮熙

而劉奮熙人生路程的耀眼之處無疑是其作為縣令、為政六年“愛國衛民”的清官生涯。 尤為可敬的是劉奮熙宦遊數載,“囊橐蕭然”,連返歸故里的路費都不足,地方以千金助行,也被其拒絕,只是靠在貴州經商的山西商人借貸才得以成行。 總之,劉奮熙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封建知識分子,他生逢國難當頭之際,“衛民愛國”,一塵不染,兩袖清風,令人可欽可佩!

劉奮熙(1857--1899),字振翼,一字汝賢,號筱岩。山西祁縣塔寺村人。
劉奮熙生前與渠本翹、喬尚謙等志同道合,經常共議國事,為推進三晉的經濟、政治和教育的發展,做出過積極的貢獻,他們同為三晉近代難得的人物。而劉奮熙人生路程的耀眼之處無疑是其作為縣令、為政六年“愛國衛民”的清官生涯。
劉奮熙在任期間為官清廉剛介、勤政愛民。早在劉奮熙青年時,便不以八股時文為宗,力求學以致用,以圖匡正世風、學風,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士��歷任修撰、山西學政、江蘇鎮江、蘇州等府知府王仁堪的稱道、賞識,在其二十九歲時拔為舉人,到他三十四歲庚寅科考時,終於登上了科考的頂端成為了進士,開始步入仕途,由此被擢為貴州省知縣。他在貴州省羅城縣、天柱縣任縣令時期“兩袖清風,毫無官場習氣,而志量識見更為遠大,恆以聖賢之學自勵,且引天下事為己任”。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國內局勢大變,知識界很受震動,劉奮熙亦然。作為一名百姓的父母官,他也在思考實際的有利民生的措施和辦法。他實踐的辦法便是“裁陋規以祛弊政”,注重“衛民生”。尤其是在他被委任的地域,“漢苗雜處”,少數民族的問題一直題而不決,且統治者一向以少數民族為弱勢民族,因而加以歧視和無情壓制。而劉奮熙在任職期間卻反其道而行,堅持民族平等,主張一視同仁,認為“官能將苗當子看,苗即視官如父母”,儘管他的這種思想無疑封建意識較為濃重,但畢竟是將苗族百姓視為親人了,他這種不輕視、蔑視少數民族的思想與行動在當時尤為可貴。在“衛民生”的職官生涯中,他首先以“選清吏為大要”。他認為為政之要,就是官吏要清廉,這是衛民生的根本問題。為此,他很重視選拔人才,並認真考察了古代的官制,對於選舉、科舉等選擇官吏的制度,作了歷史的考察和分析,撰寫了《孝廉方正源流考》、《六朝人才對》等文,來對古代政治制度進行總結清理,並對舊的官吏制度進行了批判。針對高級官吏的腐敗無能,致使國家蒙受屈辱的現狀,他提出整飭官吏,選清吏,“禁種罌粟”,“為民除害”,以振興國威,抵禦強敵。他的這些“衛民生”的提議,尤其是對古代官吏制度的考察和禁種罌粟的倡導,很有見地,表明了他敏銳的眼光和識見力。然而這些辦法對於清王朝內憂外患迭發的情勢卻無力挽救,因為此時的大清早已日薄西山,改革只是裝腔作勢,劉奮熙看到“時事將不可為”很是傷感,於是乞休歸里。
尤為可敬的是劉奮熙宦遊數載,“囊橐蕭然”,連返歸故里的路費都不足,地方以千金助行,也被其拒絕,只是靠在貴州經商的山西商人借貸才得以成行。走時,當地百姓奔走呼號,進行挽留,挽留不成,又相率“餞於郊外”,“有數苗人,依戀尤至,請從公至晉,公慰諭之,弗顧,跋涉數千里衛公至里乃泣而去”,由此可見,如不是劉奮熙恩待苗人和當地老百姓,視民如子,真心實意的為民做事,在其卸任離去時,怎能出現百姓相與挽留,泣別郊外的動人一幕,哪能得當地百姓如此的敬重與真心的擁戴呢!如不是他能一視同仁,尊重苗民的風俗習慣,實行民族平等,又怎能得幾個苗人兄弟不遠萬里護送其回故鄉的感人場景!
此外,辭職回鄉的劉奮熙為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回鄉之後,劉奮熙衣食無著,只得設帳授徒,一方面從事教學,一方面進行著述。劉奮熙其人性格豪放,思維活躍,明體通達,講求經世致用。在他設帳授徒、藉以自給而進行教學時,從者甚眾。在回鄉的短短的數年之中,劉奮熙“竊嘆近世之士非耽於破碎之考據,即溺於腐濫之時文”,通過著書立說來表達他“明體達用”的觀點,且著述甚豐,據其子劉偉等記述說,他有選定的《陽明集》、《明儒學案雜鈔》、《漢魏唐宋詩鈔》、《古文選腴》諸書,然散佚尤多,現在僅存《愛薇堂遺集》。
總之,劉奮熙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封建知識分子,他生逢國難當頭之際,“衛民愛國”,一塵不染,兩袖清風,令人可欽可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