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人類學與文化遺產、文學人類學、藝術人類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近10項,橫向項目30餘項,近三年到賬科研經費80萬元。在《人民日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 》《歷史人類學學刊》(香港)等重要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在中國社科院《要報》、重慶市政府《決策參考》等內參發表決策建議6篇,擔任《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藍皮書》執行主編。
科研成果
(一)主要論文:
1.《構建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人民日報?理論版》,2012年7月26日;
2. Indigenis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paris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CH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第10期,2015年,A&HCI收錄;
4.《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與知識生產》,《民族藝術》,2012年1期,CSSCI收錄;
5.《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權價值》,《民族藝術》,2010年2期,CSSCI收錄;
6.《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期,CSSCI收錄;
7.《文本構建中的他觀與自觀——關於秀山花燈文獻的人類學研究》,《民族藝術研究》,2011年2期,CSSCI收錄;
8.《歌從武陵山上來——黔江高爐號子調查報告》,《民族藝術研究》,2010年2期,CSSCI收錄;
9.《從文化生態看5.12地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民族藝術研究》,2009年6期,CSSCI收錄;
10.《論文化遺產的本質——學科視野下的回顧與探索》,《文化遺產》,2008年3期。
(二)部分項目
1.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字研究》,2008年。
2. 重慶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世界遺產體系下的"鹽丹走廊"文化線路研究》,2009年。
3. 重慶市非遺保護工作局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項目《秀山花燈研究》,2009年。
4. 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秀山花燈研究》,2011年。
5. 重慶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市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對策研究》,2012年。
6. 重慶市非遺保護中心重大項目《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藍皮書編纂研究》,2015年。
(三)部分橫向項目:
1. 天星寺鎮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對策研究,巴南區文物保護管理所,2012年。
2. 雙河口鎮文化遺產資源利用及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巴南區文物保護管理所,2012年。
3. 渝中區重慶母城歷史文化城區保護對策研究,渝中區人大,2013年。
4. 江津非遺項目申報(石蟆百戲技藝),江津區石蟆鎮人民政府 ,2015年。
5. 江津非遺項目申報(永興吆喝),江津區永興鎮人民政府,2015年。
6.九龍楹聯博物館展覽大綱項目,九龍坡區九龍鎮人民政府,2015年。
7.九龍坡非遺項目申報(九龍楹聯),九龍坡區九龍鎮人民政府,2015年。
8.武隆縣非遺項目申報(風來香會),武隆縣風來鄉人民政府,2015年。
9.武隆縣非遺項目申報(白馬傳統蜂蜜製作技藝),武隆縣蜜園蜂蜜合作社,2015年。
10.武隆縣非遺項目申報(石橋木葉演奏技藝),武隆縣石橋鎮人民政府,2015年。
11.武隆縣非遺項目申報文本(鴨江老鹹菜製作技藝),武隆縣藍群食品有限公司,2015年。
14.武隆縣非遺項目申報(平橋薅秧號子),武隆縣平橋鎮人民政府,2015年。
15. 沙坪壩區非遺項目申報,重慶市沙坪壩區川劇藝術促進中心,2015年。
16. 重慶市永川區“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重慶市永川區文廣新局,2014年。
17. 重慶市沙坪壩區非遺保護十三五規劃, 沙坪壩川劇藝術促進中心,2016年。
(四)主要獲獎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2014年3月獲重慶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三;
2.教學成果“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在當代高校的探索與實踐”,2009年9月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四。
3.《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2012年入選重慶市“十二五”規劃教材,排名第三;
4.“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團隊”,2012年入選重慶市級教學團隊,排名第三。
(五)主要榮譽
1.2012年2月,入選重慶市第二批宣傳文化“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
2.2014年,當選重慶市社科普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