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雄[北洋政府海軍上將]

劉冠雄[北洋政府海軍上將]
劉冠雄[北洋政府海軍上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冠雄(1861—1927),字敦誠,號資穎,福建閩縣人。幼時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1875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畢業後成為北洋海軍軍官。後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學成歸國後歷任北洋水師靖遠艦幫帶、大副以及海天艦管帶等職。1912年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海軍部顧問。北洋政府時期被授予海軍上將軍銜,歷任海軍總長、福建省都督、福建鎮撫使、閩粵海疆防禦使等要職,並曾在袁世凱稱帝期間被封為二等公爵位。1923年11月辭去閩粵海疆防禦使職務,定居天津,1927年病逝。

少年時期

劉冠雄 劉冠雄

劉冠雄幼年時,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個箍桶匠,一家人靠父親僅有的一點收入維持生活。劉冠雄的父親有五個兒子,除四子早喪外,其他四個後來都在海軍中任職。兒子們成名後,劉冠雄的父親被奉養在家中,衣食不愁,但他卻捨不得丟掉使用多年的箍桶擔子,一直保存著。他的這副擔子有時還能派上特殊用場:當兒子們發生矛盾又勸說無效的時候,他就會挑起擔子,威脅要上街去,以此來平息他們的爭執。

劉冠雄是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也是後來官位最高的一個。少年時,他和許多福州子弟一樣,考入了設在馬尾的福州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由前學堂和後學堂組成,前學堂專門培養造船人才,後學堂專門培養海軍軍官。後學堂設有駕駛(航海)和輪管(輪機)兩個專業,劉冠雄是駕駛班的第四期學生。

劉冠雄完成了在福州船政學堂為期三年半的堂課學習和近兩年的海上實習後,順利畢業,被派往北洋海軍,成為一名見習軍官。

海外求學

劉冠雄 劉冠雄

1877年清政府派出海軍留學生共三十人前往英國、法國學習;五年後,清政府又派出第二期海軍留學生共十人赴英、法兩國學習。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使清政府進一步認識到加強海軍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所以,戰爭剛剛結束,清政府就定下“大治水師”的決策。1885年底,清政府決定選派第三期海軍留學生前往英國、法國學習。這次留學共選派了三十三人,其中駕駛專業十七名,輪管專業兩名,製造專業十四名。駕駛專業是從福州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駕駛班的畢業生中挑選的,劉冠雄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1886年4月6日,劉冠雄等三十三名海軍留學生從香港啟程,前往法國。他們乘坐的是一艘法國郵輪,經過近一個月的航行,於5月5日達到法國馬賽。十四名製造專業的學生留在法國就學,劉冠雄等十七名駕駛專業和兩名輪管專業的學生則前往英國留學。

抵達英國後,十九名留學生被分配學習不同的科目。劉冠雄等八人奉派“學習操放大炮槍隊陣圖大副等兼駕駛鐵甲兵船”。是年10月,劉冠雄與黃鳴球、邱志范三人被派到英國軍艦“額格士塞蘭德”號上學習炮術。第二年6月,他們轉入武力士炮廠,學習製造槍炮和火藥等。

1887年清政府決定派員前往英國、德國接受訂購的四艘新式巡洋艦:“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為節省數十萬元的經費,此次接艦沒有另加保險。所以,沿途安全便顯得極為重要,北洋海軍派出最優秀的官兵參加這次接航行動。四艦各配備管駕官一人、大副一人、留學生二人。四艦的管駕官分別是鄧世昌、葉祖圭、林永升、邱寶仁。除鄧世昌外,其他三人都在英國留學過。

正在留學的劉冠雄,也被特招參加了接艦工作。他是十七名在學駕駛留學生中唯一一位被特招參加接艦任務的,因為他在留學之前,就是一名出色的軍官。

劉冠雄被安排在“靖遠”號巡洋艦上擔任大副。負責指揮這次接艦行動的北洋海軍總查、英國人琅威理就駐在該艦。

在英國抱士穆德海口拍攝到的“靖遠”艦接艦官兵的職責,都參照英國海軍的有關規定執行。按照分工,管駕官負責“總理全船事宜”;大副的職責是管理“船內事宜”,“凡舟之行止,人之功過皆主之”。因此,劉冠雄的責任十分重大。1887年9月,“致遠”、“靖遠”等四艘巡洋艦和在英國訂造的“左隊一號”魚雷艇,從英國朴茨茅斯港出發回國。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他們穿越大西洋、地中海、紅海和印度洋,於是年底順利回國。劉冠雄就此結束了他的留學生活。

加入海軍

劉冠雄 劉冠雄

1888年4月,“靖遠”等四艘巡洋艦和“左隊一號”魚雷艇駛抵天津大沽,加入了北洋海軍。此後,劉冠雄便一直留在“靖遠”艦上任幫統等職。

是年8月,台灣呂家望番社圍攻設在卑南的清軍大營,形勢緊急,台灣巡撫劉銘傳請求援助。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靖遠”“致遠”兩艦趕往台灣,抵達卑南後,劉冠雄與“致遠”號幫帶大副陳金揆奉命率六十人登入,攜帶兩門六磅艦炮,配合陸軍作戰。經過十多天的戰鬥,最終平息了叛亂。

北洋海軍成軍後,劉冠雄被正式任命為“靖遠”艦幫帶大副。1891年6月,劉冠雄因為在平定台灣叛亂的戰鬥中表現出色,經李鴻章上報朝廷,予以提前晉升官階。

“致遠”和“靖遠”這一對姐妹艦是北洋海軍中速度最快的巡洋艦,所以,二艦經常奉派執行一些緊急任務。劉冠雄多次隨艦前往朝鮮、日本、俄國和香港及南洋等地區執行海上巡弋、對外交涉、迎送貴賓、保護僑民等任務,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

甲午戰爭

天津劉冠雄舊居 天津劉冠雄舊居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9月16日,清政府派出陸軍四千人,增援駐守朝鮮的清軍。援軍由北洋海軍護送,由海上運至中朝邊境的大東溝登入,然後從陸路抵達朝鮮。 為了完成這次護航任務,北洋海軍的主力戰艦全數出動,兩艘亞洲最大的鐵甲艦、十艘巡洋艦、兩艘炮艦和四艘魚雷艇,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護航艦隊。

9月17日早晨,增援朝鮮的部隊在大東溝順利登入,北洋艦隊完成了護航任務。上午10時,準備返航的北洋海軍,發現了來襲的日本艦隊。正在大東溝口外十海里處擔任警戒任務的十艘北洋海軍戰艦,立即列隊迎敵。12時50分,北洋海軍的旗艦“定遠”號率先開炮,黃海海戰爆發。這是世界海戰史上首次裝甲艦隊的大會戰。劉冠雄隨艦參加了這次著名的海戰。

海戰中,由於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負傷,旗艦“定遠”號上的信號裝置也被日軍炮火摧毀,北洋海軍失去了指揮,陣形很快被日艦衝散,各艦陷入了被日艦分割包圍的危險境地。經過數小時的惡戰,北洋海軍的“超勇”、“揚威”、“致遠”和“經遠”四艘巡洋艦先後被擊沉,“濟遠”、“廣甲”兩艘受傷逃跑。繼續堅持戰鬥的“靖遠”等艦,仍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指揮,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

一直在協助指揮“靖遠”艦作戰的劉冠雄,見形勢危急,立即向管帶葉祖圭建議說:“定遠艦一定是受傷無法指揮了,現在情況緊急,應該立即由我艦代替指揮,集合各艦。否則,我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葉祖圭大膽地接受了劉冠雄的建議,毅然下令在“靖遠”艦上升起令旗,擔負起指揮艦隊行動的重任。“靖遠”艦向星散的各艦發出集合的信號,在附近的“來遠”、“平遠”、“廣遠”三艘巡洋艦和兩艘炮艦及四艘魚雷艇,見“靖遠”艦升旗集隊,都紛紛趕來會合。各艦在“靖遠”艦的指揮下,又重新列隊迎敵。

此時,已是強弩之末的日本艦隊見北洋海軍聲勢復振,感到形勢對己不利,加之天色漸黑,害怕遭到北洋海軍魚雷艇的攻擊,於是全速撤離。“靖遠”艦指揮各艦尾追數里,因速力不敵日艦,無法追及,返航回旅順。

黃海海戰中,“靖遠”艦的表現十分英勇,雖然中彈一百餘發,船艙進水,官兵傷亡數十人,但仍然堅持戰鬥到海戰結束,並重創日軍“比睿”號巡洋艦,迫使其退出戰鬥。劉冠雄作為艦長最主要的助手,自然功不可沒。特別是,他在關鍵時刻建議由“靖遠”艦升旗集隊,使北洋海軍最終轉危為安,更是厥功甚偉。 黃海海戰後,劉冠雄又隨艦參加了威海海戰。在這次海戰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靖遠”艦也被日軍炮火擊沉。

甲午戰爭結束後,劫後餘生的絕大多數北洋海軍軍官都因戰敗獲咎,被清政府革職遣返。劉冠雄卻十分幸運,戰後不久便被派往德國,執行接艦任務。 戰爭期間,北洋海軍在德國的伏爾堅廠訂購了一艘八百五十噸的新型驅逐艦,命名為“飛鷹”號。戰爭結束後幾個月,清政府決定派劉冠雄等接艦官兵乘坐德國公司的“拜晏”號輪船,從上海出發,經過五十天的航行,達到德國。

劉冠雄接帶“飛鷹”號回國後,出任該艦管帶。當時,北洋海軍已在甲午戰爭中損失殆盡,整個北洋只有五艘軍艦,“飛鷹”艦是其中最大的一艘(850噸)。劉冠雄此時在海軍中的地位之重要,也由此可見。

劉冠雄擔任“飛鷹”艦管帶期間,無意中在歷史上留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康有為等領導的戊戌變法遭到殘酷鎮壓。政變的當天,慈禧太后下令立即封鎖北京城和京津鐵路,務必要逮捕維新領袖康有為。清政府從康有為的弟弟那裡得知,他此前一天已到了天津,於是,立即在天津展開了大搜捕。但此時,有如神助的康有為卻已經登上了一艘名為“重慶”號的英國輪船,起程前往上海了。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一面電令煙臺和上海方面在康有為登岸時將他捉拿,一面命天津火速派出軍艦追趕“重慶”號。為免生意外,慈禧太后下令,一旦將康有為抓獲,立即就地正法。 此時任“飛鷹”艦管帶的劉冠雄,奉命率艦從海上追趕康有為。“飛鷹”艦的航速幾乎是“重慶”號的一倍,如果開足馬力,要追上“重慶”號,簡直易如反掌。 但是,“飛鷹”艦追至中途,劉冠雄卻下令停止追趕,返回天津。

劉冠雄為何要下令軍艦返航呢?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包括康有為在內的不少人認為,“飛鷹”艦是因為裝煤太少,不得不放棄追趕。還有一種說法,是“飛鷹”艦在追趕“重慶”號的途中,鍋爐發生了爆炸,被迫中途返回。但也有人認為,“飛鷹”艦之所以中途折回,是因為劉冠雄有意要放康有為一條生路。理由是劉冠雄留學英國數年,早已受歐風薰陶;後來,他又受曾留學歐洲的海軍前輩如嚴復等人的影響,贊成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支持康有為發起的變法運動。因此,在危難時刻,他救了康有為。

劉冠雄的前程並沒有因為這次事件受到什麼大的影響。不久,他的老上司、“靖遠”艦管帶葉祖圭被清政府重新起用,出任正在重建的北洋海軍的統領。劉冠雄深得葉祖圭的賞識和信任,在海軍中的地位日益顯赫。1899年,清政府在英國訂購的兩艘四千三百噸主力巡洋艦“海天”、“海圻”建成來華,劉冠雄被任命為“海天”艦管帶。

對抗海外

甲午戰爭結束後,西方列強趁清政府戰敗之機,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1898年3月,俄國租借旅順口;4月法國租借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7月,英國租借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清政府無力招架,幾乎是有求必應。 1899年3月,義大利也加入到瓜分中國的行列中,要分一杯羹,提出租借中國三門灣的無禮要求。為了增加“說服力”,義大利還派出三艘軍艦來中國炫耀武力,並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義大利人來勢洶洶,清政府不知虛實,十分緊張,遂徵詢海軍意見。

劉冠雄向葉祖圭進言說:“義大利軍艦萬里遠航而來,一定疲憊不堪,補給也十分困難,其勞我逸,形勢對我們有利。況且,我軍現有“海天”、“海圻”、“海容”、海籌”、“海琛”五艘新購的巡洋艦,完全有實力與意艦一戰。” 葉祖圭十分贊同劉冠雄的分析,並將這一分析作為海軍的意見上報了清廷。 清廷得到海軍的答覆,心裡有了底,斷然拒絕了義大利的最後通牒。義大利本來就是虛張聲勢,看到中國方面的態度強硬,只好放棄租借三門灣的無理要求。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中的頑固勢力企圖借用義和團的力量來達到排外的目的,極力主戰。6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向十一個國家宣戰。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對清廷這一近似荒誕的命令不予承認,拒絕參戰。他們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與駐上海的各國領事訂立“東南互保章程”,聲明要遵守中外條約,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接著,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也紛紛加入這一“互保”的行列。

海軍對清廷向列強宣戰的命令也持消極態度。當時,海軍各艦正在山東登州一帶海面操巡,山東巡撫袁世凱極力促海軍各艦南下,以避聯軍。於是,擔任“海天”艦管帶的劉冠雄與隊長林穎啟一道,率海軍各艦前往上海。 抵達上海後,劉冠雄、林穎啟及各艦管帶走訪了各國駐滬領事,聲明艦隊南來,是為了保護中外人士生命財產安全,不要因此產生誤會。這樣,海軍也加入了“東南互保”的行列。 此次海軍南下,劉冠雄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此時,他已成為海軍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遇難成祥

然而,正當劉冠雄春風得意之時,一場意外的災難突然降臨到了他的身上,幾乎使他性命不保。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日軍進攻沙俄占領的旅順口。清廷無力制止發生在本國領土上的這場戰爭,只得宣布“中立”。 4月23日,劉冠雄奉命率“海天”艦從煙臺出發,趕赴江陰裝運軍火,以濟遼西“中立”之需。

24日,軍艦在海上遇上了大霧天氣。到了晚上,大霧越來越濃重,海上能見度已很低。在這種情況下,軍艦應當減速緩行。但是,劉冠雄認為任務緊急,時間不容耽擱。他相信,憑藉自己多年海上航行的經驗,完全可以應付這樣的惡劣天氣。所以,他沒有下達減速的命令,而是指揮軍艦繼續以原速穿霧疾行。 可是,劉冠雄萬萬沒有想到,此時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的過於自信釀成了一場罕見的災難,他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25日凌晨,“海天”艦駛至長江口外舟山鼎星島附近。劉冠雄下令核計水程表里數,準備駛入吳淞口。正在這時,忽聽軍艦左舷方向“鳴角甚近”。劉冠雄判斷附近有民船,為避免相撞,下令立即轉舵。不料,軍艦撞到了礁石上。由於“海天”艦船速太快,來不及反應,軍艦衝上了礁石,艦首高高昂起,指向天空。 劉冠雄見軍艦觸礁,急忙採取措施搶救,但為時已晚,一切都已無濟於事。上午9時以後,海上突然颳起了西北風,洶湧的海浪猛烈的撞擊著受傷的軍艦,使艦體不斷與礁石摩擦、碰撞,軍艦傷情變得愈加嚴重,艦尾部分漸漸沉入了水中。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接到“海天”艦觸礁的報告後,立即派代理北洋海軍統領薩鎮冰星夜趕往出事現場,調查事故原因,並組織救援。

薩鎮冰趕到後,馬上展開救援工作。“海天”艦上有三名水手失蹤,其他三百四十八名官兵獲救,多數被招商局的輪船送上岸,留下六十人,由劉冠雄帶領,負責看守軍艦,拆卸炮械。 與此同時,薩鎮冰與駐滬副總稅務司裴式楷等人取得聯繫,請上海耶松洋廠提供幫助。該廠用抽水機排水,希望能減輕軍艦重量,使其上浮。無奈,海水隨抽隨灌,毫無效果。薩鎮冰又聯繫一家丹麥公司幫助打撈。這家公司有打撈鐵甲艦的能力和經驗,但他們至少需要五十天才能趕到。 當丹麥公司的打撈船到達時,“海天”艦已無法打撈出水,只好設法打撈艦上的設備。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陸續從“海天”艦上打撈起機器設備、槍炮彈藥等項,價值約三十五萬兩白銀,其中由丹麥公司打撈的價值約十二萬兩,海軍官兵自行打撈的價值約二十三萬兩。最後,付給丹麥公司打撈費用近七萬兩。

“海天”艦和“海圻”艦是甲午海戰後清朝最大的兩艘軍艦(4300噸)。“海天”艦的毀損,對海軍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引起朝野震動。劉冠雄很清楚,作為管帶,損毀巨艦,按律當斬。儘管一些軍政界的朋友為他多方奔走,但他深知自己罪不可赦,難免一死。所以,他終日為恐懼籠罩,精神幾乎崩潰,甚至想到了自殺。 但是,在危難時刻,袁世凱出面救了他一命。

當年,劉冠雄在袁世凱力倡之下率艦南下,參加“東南互保”,袁世凱便對他頗有好感。八國聯軍之役後,袁世凱破格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劉冠雄的上司,對劉更加賞識和信任。所以,在“海天”艦觸礁後,袁世凱力保劉冠雄。 袁世凱在向朝廷報告“海天”艦觸礁情況的第一份上奏中,便十分巧妙地為劉冠雄作了開脫,稱劉冠雄是因為“迎提軍火,深恐遲誤”,才不得不“冒霧前行”,其失誤“系因公奮往”所致。所以,他在上奏中只是提出將劉冠雄“即行革職”,同時建議仍將其留在艦上,協助薩鎮冰組織打撈工作,戴罪立功。此後,清廷雖有重辦劉冠雄之意,但袁世凱以“其罪可誅,其才可錄”為由,力請寬赦,最終使劉冠雄免於一死,僅受到革職的處分。 袁世凱的救命之恩,令劉冠雄感激不盡。此後,他為報答袁世凱,竭力事袁。他因此而飛黃騰達,也因此而受到後人的指責。此後的榮辱皆由此始,這次事件成為他一生命運的轉折。

劉冠雄被革職以後,離開了海軍,投在袁世凱的門下。曾擔任過德州機器廠總辦等職。劉冠雄善於交際,精明能幹,並且頗有文才,很快成為袁世凱的親信。 幾年後,“海天”艦觸礁事件漸漸被人們忘記,劉冠雄又重返海軍任職。1908年,他被清廷賜予工科舉人出身,1910年出任海軍部軍學司科長,1911年改任廣東水師營務處總辦。

竭力事袁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很快瓦解。劉冠雄避居上海,靜觀局勢變化。上海都督陳其美聘請他為滬軍都督府高等顧問,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5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任命黃鐘瑛為海軍總長。在當顧問期間,劉冠雄贏得了黃鐘瑛的高度肯定和全盤信任,黃逢人就稱讚劉冠雄“資望才學中外共知”,27日,黃鐘英致函孫中山,請辭海軍總長職務,要求改任海軍總司令。黃鐘英在函中稱讚劉冠雄“資望才學中外共知,實足以表率海軍,魘伏眾望。”因此,他向孫中山建議由劉冠雄擔任海軍總長一職,但孫中山沒有同意。

局勢的動盪變化很快就將劉冠雄推向了政治活動的最前沿。1912年2月,南北議和,孫中山辭職,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8日,南京臨時政府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等人為專使,赴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就職。自己的“恩公”要來南京主政,劉冠雄興奮不已,遂主動請纓參加北上迎接團。袁世凱哪裡肯來南京,一番陰謀詭計、軟硬兼施後,袁如願以償在北京榮登總統寶座。袁世凱在運作於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的過程中,劉冠雄雖然沒幫什麼忙,但逮到機會就會向人宣講袁世凱此舉的“合理性”和“苦衷”,還策動海軍次長湯薌銘、“海容”艦艦長杜錫珪兩名海軍要人投奔袁世凱,也算是袁世凱上台的“有功之臣”了。

最終,袁世凱還是在北京就任了臨時大總統,並組成北京政府第一屆內閣。3月30日,袁世凱任命劉冠雄為海軍部總長。劉冠雄追隨袁世凱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一夜之間,成了海軍的最高領導人。11月,劉冠雄被授予海軍上將軍銜,成為民國的第一位海軍上將。

民國初建,海軍建設百廢待興。劉冠雄任職後,著手整頓部務,建章立制,集權於中央,使海軍建設統一、有序,並收到了一些成效。劉冠雄認為中國陸海交錯,海防任務繁重與海軍力量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得從裝備、戰術、人才上全面加強海軍建設。甫一上任,他就著手制定了十年發展計畫,接收各地海軍機構,組織制定條例規章,積極整頓海軍教育,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當然,劉冠雄所作所為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聽憑袁世凱的調遣,袁世凱希望劉把海軍建強建好,當然是希望能為袁本人所用,而在劉冠雄的統領下,中華民國海軍在不少時候都扮演了“袁家軍”的角色。

1913年7月,孫中山發動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的“二次革命”,劉冠雄率海軍積極參加了鎮壓活動。

駐守上海的海軍艦隊暗中與討袁軍聯繫,準備參加起義。劉冠雄得知訊息後,立即將艦隊調至煙臺整訓,加強控制。隨後,海軍部次長湯鄉茗奉命率領一支分艦隊前往湖口,配合袁世凱的北洋軍,鎮壓李烈鈞指揮的江西討袁軍。劉冠雄則親率海軍主力南下,進攻以陳其美為總司令的上海討袁軍。

7月28日,劉冠雄率艦進抵上海,掩護北洋軍登入,增援被上海討袁軍圍攻的江南製造局。為配合北洋軍的進攻,劉冠雄指揮海軍以猛烈的炮火轟擊討袁軍駐守的吳淞口炮台。雙方激戰十餘日,“海圻”艦受傷,吳淞炮台也被擊中要害。

由於討袁軍頑強抵抗,加之海軍中有許多官兵同情甚至支持革命,海軍作戰顯得十分不利,遲遲不能攻占吳淞炮台。袁世凱對海軍的表現很不滿意,致電劉冠雄稱,進攻吳淞口炮台多日未下,此間外人譏誚海軍怯懦。 8月13日,吳淞口炮台最終被攻陷。但袁世凱仍不能滿意,他致電劉冠雄稱,此次攻占吳淞炮台,著名“匪首”卻未獲一人,殊不可解。 劉冠雄接到袁世凱的電報後,向袁詳細報告了攻占吳淞口炮台的經過,並就他對海軍的指責進行了解釋。 在海軍攻占吳淞口炮台的同時,海軍配合北洋軍擊退了上海討袁軍對江南製造局的進攻,上海起義宣告失敗。

8月14日,袁世凱任命劉冠雄兼任南洋巡閱使,率艦隊開赴南京,鎮壓黃興指揮的江蘇討袁軍。

25日夜,劉冠雄指揮艦隊猛攻南京獅子山炮台,同時派“海籌”、“永豐”等四艦乘機上駛,掩護馮國璋的第二軍在下關登入。隨後,參加會攻南京的海軍各艦在劉冠雄的指揮下,不分晝夜猛轟南京城,配合馮國璋部向南京討袁軍發起總攻。9月1日,南京被北洋軍占領。

不久,劉又兼南洋巡閱使,率領海軍趕赴江蘇鎮壓討袁軍。8月,劉又奉袁世凱之命,到福建以“編遣”為名,解散了宣告獨立的許崇智的第十四師,把馬尾船政局及各炮台收歸海軍部管轄。12月,劉冠雄兼任福建都督,他趁機解散了國民黨福建支部,追繳全省國民黨員證書證章,一舉整垮了國民黨的福建地方組織。

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最終被鎮壓,劉冠雄指揮的海軍起了重要作用。袁世凱深知這一點,因此對劉冠雄更加信任和倚重,設法籠絡。劉冠雄率艦南下時,袁世凱曾秘密付給他一筆巨款作為軍費。“二次革命”被鎮壓後,這筆巨款還剩下數十萬元。劉冠雄回京後,當面向袁世凱匯報經費的開支情況。袁世凱卻有意將話題叉開,顧左右而言他。劉冠雄將繕寫的經費開支清單呈袁世凱過目,袁世凱看也不看,隨手將清單仍給劉冠雄,生氣地說:“這么一點小錢,你自己看著辦就行了,怎么還來麻煩我?”

劉冠雄不知道袁世凱何意,又不便深問,只得告辭。回去後,劉冠雄對袁世凱的舉動百思不解,心中忐忑,於是找來自己的心腹幕僚商議。這位幕僚對劉冠雄說:“這是大總統讚賞總長的忠勇勤勉,特以此款獎勵。只是大總統不便講明,所以才這樣做。總長又何必多慮呢?”劉冠雄聽罷大喜,對袁世凱更加感激。

袁世凱當政期間,內閣更換了好幾屆,但劉冠雄始終是海軍總長的不二人選。1913年7月,熊希齡受命組織北洋政府第四屆內閣時,劉冠雄曾提出,由他的老師嚴復出任海軍總長,自己甘願位居其次,擔任海軍部的次長。但這個意見一經提出,便被袁世凱給否決了,他在有關此事的呈文上明確批示道:“斷不準行。”袁世凱一錘定音,劉冠雄只好從命,在新內閣中再次擔任海軍總長。

劉冠雄在擔任海軍總長的同時,還先後臨時兼代過交通總長和教育總長。“二次革命”結束後,劉冠雄率部隊前往福建剿辦當地土匪。1913年12月5日,袁世凱又命他兼領福建都督。劉冠雄只當了二十幾天的都督,到了30日,各省都督全部被裁撤,他又回到北京繼續任海軍總長。

1915年,袁世凱的帝制活動正緊鑼密鼓的進行。劉冠雄雖然一貫積極追隨袁世凱,但對推行帝制並不贊成,他甚至還曾與王士珍一起當面勸告袁世凱,要他慎重行事。結果,惹得袁世凱很不高興。劉冠雄擔心會引來殺身之禍,不敢在公開反對帝制。是年10月,劉冠雄不得不附和當時的形勢,與其他海軍長官一起,聯名上書袁世凱,請求變更國體,實行君主立憲制。12月,預備“登基”的袁世凱冊封文武百官,劉冠雄被特封為二等公,這是海軍人員得到的最高爵位。

鎮壓起義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率先在上海開展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鬥爭,刺殺了袁世凱在上海的得力幹將上海鎮守使、海軍中將鄭汝成。鄭汝成是劉冠雄留學英國時的同學,“二次革命”期間,鄭汝成在劉冠雄率領的海軍艦隊配合下,擊敗了進攻江南製造局的討袁軍。

鄭汝成被刺後,“中華革命黨”人趁袁世凱在上海的統治削弱之機,發動了起義。12月5日,他們首先策動“肇和”號巡洋艦起義,並占領了該艦。接著,“肇和”艦炮擊江南製造局,與岸上各路起義部隊配合,準備一舉攻占上海。但是,由於袁軍力量過於強大,起義最終失敗。

海軍參與上海起義,使劉冠雄十分震驚,特別是“肇和”艦的艦長是由他親自推薦的,更讓他心裡感到窩火。“肇和”艦的艦長黃鳴球,是劉冠雄的同鄉,福州船政學堂的校友,兩人還曾一起留學英國。劉冠雄當上海軍總長後,破格提拔黃鳴球為“肇和”艦的少將艦長。“肇和”艦起義時,黃鳴球於前一天的晚上被騙上岸去參加宴會,未在艦上。

事件發生後,黃鳴球被逮捕。海軍總司令和“肇和”艦所屬的練習艦隊司令也被撤職查辦。不久,海軍總司令一職也被取消,艦隊由海軍部直接指揮。 繼上海起義之後,蔡鍔等於12月25日在雲南發動起義,組成了護國軍,拉開了護國戰爭的帷幕。

蔡鍔起兵後,全國各地紛紛回響,袁世凱急調重兵進行鎮壓。1916年4月15日,劉冠雄奉命率領“海圻”、“海榮”兩艦,護送從招商局僱傭的“海晏”、“新銘”、“新裕”三艘運兵輪船,前往福州增援。五艘輪從塘沽起航,“海圻”艦與“海晏”輪先行,“新銘”輪隨後跟進,劉冠雄親率“海容”艦與“新裕”輪在最後。

22日,“海容”艦與“新裕”輪行至溫州海面時,海上風浪大作,濃霧漫天。夜裡11時許,“海容”艦與“新裕”輪不幸相撞,“新裕”輪掙扎至1時許,沉入海中。全船只有船長和兩名電工幸免於難,其餘七百多名陸軍官兵無一生還。在死難者中還有幾名海軍部的官員。被劉冠雄特請赦免,隨船發往軍前效力的黃鳴球,也在這次事故中遇難。

“海容”艦與“新裕”輪相撞事件發生後,有關方面對事故責任進行了三個月的調查,最後,“海容”艦艦長乾聯璈被“褫職奪官”。而此時,劉冠雄也已經去職。

劉冠雄事事唯袁世凱是從,但他並非盲從之徒,也有一些自己的獨立思想,尤其是在袁推行帝制上明確表示反對,甚至與王士珍一道規勸過袁世凱,不料被袁訓斥為不懂政治,便再也不敢公開反對帝制,一度還隨大流組織海軍聯名上書袁世凱贊成帝制。不過,劉冠雄雖然表面上同意,但從內心深處卻認為跟著袁世凱搞帝制是“禍在日後”,不跟從則“禍在目前”,對袁當皇帝後封自己為“二等公”更是惶惶終日、夜不能寐。1916年1月,猶豫不決的劉冠雄奉命南下鎮壓“護國運動”,至5月才回京。在親身感受了全國上下洶湧澎湃的反對浪潮後,劉冠雄斷定袁世凱已行將末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遂稱病堅決不露面。
事實證明劉冠雄此舉的明智,他的“歸隱”使他沒有因支持過袁世凱稱帝而受到牽連,不過,或許正是因為沒有了袁世凱這個靠山,劉冠雄在政治上也成了強弩之末,1916年6月6日,帝制失敗的袁世凱憂憤而死,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組成新內閣。黎元洪推薦自己在海軍中任職時的老上司程璧光出任海軍總長。擔任了四年多海軍總長的劉冠雄就此下野。不久,因黎、段發生矛盾,段祺瑞去職,張勛乘亂擁立溥儀復辟。1917年7月,段祺瑞在天津起兵,驅逐張勛,重新擔任國務總理。在新組成的內閣中,劉冠雄被重新請出,擔任海軍總長。此後,政府更迭不斷,王士珍、段祺瑞、錢能訓等又先後組閣,而劉冠雄始終得以蟬聯海軍總長。

晚年時期

1919年12月,靳雲鵬組建第十二屆內閣,劉冠雄去職,薩鎮冰接任。這樣,在北京政府的前十一屆內閣中,劉冠雄出任了九屆內閣的海軍總長。

劉冠雄雖然離開了政府,但仍與上層保持著密切的聯繫。1920年6月,劉冠雄回福建省親,大總統徐世昌又特意電召他陪同美國公使到北京議事。1921年6月,北京政府委派劉冠雄等為查勘福建等省禁菸大員。次年7月,劉冠雄本意出任福建省長,但因遭到旅滬閩人和北京福建同鄉會的通電反對。受此打擊,劉冠雄頓感心力交瘁,11月,大總統黎元洪特派劉冠雄為福建鎮撫使。1923年4月,劉冠雄又出任閩粵海疆防禦使。是年10月,大總統曹錕特任劉冠雄為熙威上將軍。

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國是日非,海軍也在內戰中四分五裂。劉冠雄深感心力交瘁,遂萌生退意,多次以身體有病為由,提出辭職。1923年11月,北京政府終於同意了他的辭職請求。

劉冠雄辭職後,寓居天津,不再過問世事,整日以種花植樹自遣。1927年,劉冠雄患上了腸病,只能飲流質。後因飲食不慎,導致腸大量出血。劉冠雄的家人從北京請來西醫,常住家中為其診病,但終未能挽救他的生命。1927年6月24日,劉冠雄在天津家中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