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3春,劉偉民出生在安徽省渦陽縣青疃鎮的鄉村。為了謀生,父親拋下妻子、一雙兒女,隻身去了吉林,母親一人帶著年幼的劉偉民和姐姐,在渦陽縣西陽國小當一名國小教師。出生時難產造成的缺氧,讓劉偉民從小身體十分孱弱,別人感冒三五天就好,他打針吊水十天半月還好不了。14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讓小偉民的身高從此永遠定格在一米四上。貧困的農村生活,讓小偉民深刻意識到糧食對人的生命是何等的重要!1974年,上了高中的劉偉民,在學校的組織下參觀渦陽縣農科所,在試驗田,見到了品種各異的麥子,他有了這樣一個夢想,如果能夠培育出畝產上上千斤的小麥,那該多好啊,這樣我的親人和鄰居就不會忍飢挨餓。從那個時候,劉偉民在心中,默默告訴自己:為了鄉親們不再餓肚子,一定要研究出產量高的小麥品種!
1978年,機遇終於垂青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在填報志願時,劉偉民毅然選擇了跟農業相關的安徽勞動大學農學專業。他要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去研究糧食的增產增收,讓天下蒼生不再因饑饉失去寶貴的生命,用實踐完成自己從小立下的志願。
1982年,劉偉民大學畢業,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去了渦陽縣農科所。選擇農科所,就是選擇下田,選擇農民一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泥水生活。劉偉民決定從小麥育種入手,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人物介紹
劉偉民,男,1953年4月出生,亳州市農科所副所長。他在沒有任何現代設備、沒有資金等艱難情況下,26年來堅持在最基層的科研第一線,為農民增收默默奉獻。
劉偉民身高僅一米四,這位身材矮小的“巨人”,克服經費短缺,設備簡陋等困難,修舊利廢,土法上馬,艱苦創業。所里烘箱不發熱,分析天平指針失靈,劉偉民就自己動手維修,沒幾天,這些儀器又能派上了用場。育種需要種子袋,劉偉民就自己找舊信封“翻新”,買來牛皮紙自己糊。試驗區需要標籤,劉偉民就自己到紙廠撿拾被當作垃圾的硬紙片做標籤。劉偉民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缺少親本材料。為此,他給全國各地的農科所寫信索求良種,但人家要么封鎖不給,要么用信封寄來二三十粒。雖然很少,但劉偉民卻如獲至寶。到外地出差,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到當地農科所尋找麥種。劉偉民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沒有分析手段。沒有容重儀,他就用茶杯和秤代替,用物理原理換算;沒有小麥葉面積測定儀,他就用尺子量每片葉子的長和寬,再用公式算出來;沒有測量小麥強度的角質儀,他就用刀切、用牙咬……靠敬業,靠創新,劉偉民創造出小麥育種新方法、新理論,他創造的“回歸曲線作圖比產法”,優於國外的“穴播法”。在克服小麥高產與優質的矛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於1997年育成集高產、穩產、優質、多抗於一體的小麥新品種皖麥38,於1999年通過國審,並被納入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兩次獲得國家特殊補助。該品種累計推廣了3000多萬畝,創造效益20多億元,促進了糧食品質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該成果已獲1999年度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4月,又一個高產、優質新品種“皖麥38—96”通過了省級審定,即將大面積推廣套用。
個人榮譽
2001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003年獲“全國農村優秀人才”稱號
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6年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稱號
2010年獲省、市突出貢獻人才獎
2015年被評為安徽省崗位學雷鋒標兵,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評價
劉偉民出身農民家庭,幼時貧困生活的經歷,讓他種下從此不讓天下蒼生不再饑饉的終生志向;他身高不足1.4米,但他培育了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皖麥38,10年間為農民增收20多億元。他放棄清閒的工作、豐厚的待遇,紮根條件艱苦的小麥育種行業,25年如一日,默默無聞,淡泊名利。他是安徽省人大代表、皖麥38的培育者、亳州市農科所副所長劉偉民,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安徽的小麥專家“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