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安[光緒十五年己丑科探花]

劉世安[光緒十五年己丑科探花]

劉世安(1851—?),字靜皆,號淑民,廣州漢軍鑲黃旗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探花。其先祖原是漢人,父劉紹基,為廣州駐防八旗將領,官至將軍。

劉世安,字靜皆。其先祖原是居住在瀋陽的漢人。清軍入關前成了隸屬清滿族八旗的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中,平定三藩之亂後,撥漢軍禁旅三千到廣東駐防。從此世居廣州,一直居住在規定的廣州漢軍鑲黃旗的駐防區。劉世安生於旗籍的普通人家,既不富裕,也沒有功名,但是他自小勤奮攻讀儒家經典,同時學習滿文,能說能寫,取為增廣生員及廩膳生員,即俗稱秀才。增廣生員是指在定額以外錄取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清代府、州、縣學的生員。生員經朝廷派遣的學政主持的歲試及科試,列入高等者,才供給廩膳,補助其生活,稱為廩膳生員。可見劉世安學習成績優異。於光緒八年壬午科鄉試,秋闈報捷,考中舉人。正是“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以後他也曾到北京參加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會試,但殺Q而歸。儘管如此,由於劉世安熟習四書五經,詩文清俊,書法亦佳,在廣州頗有文名。一個機會正迎他而來。
廣州朝天街設有廣州同文館(今朝天路國小址),在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開始招收學生學習外語。這不是一所普通的書院。因在洋務運動初期急需大量翻譯人才,故繼同治元年(1862)創立的北京同文館、翌年創辦的上海同文館後,根據同治帝旨意,在廣州設立第三間同文館。北京同文館的倡導者為恭親王奕,廣州同文館的倡議者為李鴻章。同文館首任提調王鎮雄,首任漢文總教習吳嘉善(子登)。吳嘉善是江西南豐人,鹹豐二年(1852)進士。光緒十三年(1887)劉世安出任廣州同文館的漢文總教習。漢文教習的束修每年480兩,此外,還有紙張筆墨書籍等銀項每月4兩,每日飯食錢120文。雖然比不上西人教習,但以當時的物價而論,這樣的收入亦頗不薄。但是劉世安志不在此,因為他還沒有達到當時讀書人的最大願望――中進士。進士是科舉的終點,又是做官的起點。光緒十五年(1889)劉世安辭去廣州同文館漢文總教習的職務,再次入京參加己丑科會試。“此去幾般榮,登科鼎足名”。

劉世安不僅順利通過己丑科會試,而且非常幸運,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該科共取進士296人。狀元為廣西張建勛,清末曾到日本考察,辛亥革命後去世。最末一名進士乃是在維新變法失敗後被殺害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清代自乾隆二十六年將殿試日期確定在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傳臚。所謂傳臚是宣讀考取名單的隆重典禮。翁同龢是此次殿試的閱卷大臣。翁同龢是鹹豐丙辰科狀元,同治和光緒的帝師,也是清代最顯赫的狀元。歷任試官,取士尚稱公允。在傳臚之日,翁同龢有“五月二十五日聚奎堂刻題口占”一首:“燈火蕭條夜已深,此堂強說舊登臨。似聞滄海無遺璞,或者禪枝有別林。世上雞蟲爭得失,眼前朱碧眩升沉。鳳池會有夔龍業,看爾扶搖萬里心。”聚奎堂在試院,舊名為齊禮。這首詩既有翁同龢個人的感受,也可看出他對這次考試的結果比較滿意。

按清制規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劉世安便留在北京翰林院供職。按規定常以編修等去任考官。光緒十七年辛卯科鄉試,劉世安任陝西鄉試考官。光緒十九年癸巳恩科順天鄉試,劉世安又任考官。考官的職責乃分房閱卷,故稱房官,又稱房師。光緒二十年循例以編修出任甘肅學政。學政一任三年,主持當地的歲、科二試。劉世安的仕途應算順利。不久,劉世安的母親因時疫病重,請假歸廣州探視。劉家當時住惠愛街的瑞興新街,相當於今天第三十八中學部分,為探花第。劉世安因侍奉母親染上時疫,不幸英年早逝,葬於白雲山,近今日白雲索道處,現將軍墳其父劉紹基墓,附葬於墓旁。

劉氏大家族,本是清貧尚武,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還存留少許舊日練武所用的刀和棍棒。由於劉世安曾任廣州同文館的漢文總教習,與西文教習有過禮節性的交往,比一般士大夫對新學堂更有理性和感性的認識,劉世安鼓勵大家族中的青少年子弟投考廣東水陸師學堂。廣東水陸師學堂是當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原博學館基礎上,於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創建。劉氏有子弟兩人在該學堂畢業後派往北洋水師,於1894年中日黃海之戰中陣亡。另一人是筆者的祖父劉紹a,字鏡泉,在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畢業,因在廣東水陸師學堂曾習英文,便入廣州同文館英文班學習。畢業後在海關供職,成為中國早期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英語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