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在微軟

創業在微軟

《創業在微軟》是由許鳳婷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11年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書圖(正面)書圖(正面)

身處軟體巨擘微軟之中,何來“創業”二字?

本書詳盡勾勒了微軟亞洲工程院(ATC)的成長曆程,披露了工程院人在“創業”過程中不為人知的種種酸甜苦辣,生動展現了工程院的獨特文化,並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其領袖人物張宏江博士的心路歷程和管理思想。

代序

擁抱變化永無止境

張宏江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

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

2011年4月,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在北京的員工搬入中關村西區的新址。家庭開放日、工位裝飾評比、攝影比賽等暖屋活動接連展開,新樓里洋溢著喬遷的欣喜和興奮。與我的同事們相比,除了分享這份踏上新起點的喜悅,與人生中最精力充沛的12年告別,心中蕩漾的更多是留戀與不捨!希格瑪大廈,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止一次……

1999年3月,我從矽谷回到北京,考慮加入剛剛成立的微軟中國研究院。北京迎接我的是我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場沙塵暴,漫天飛舞的沙塵讓我一時猶豫。於是,當亞勤問我準備回國工作幾年時,我如實告訴他我只做了兩到三年的打算。卻不曾想,回來工作一段的想法,後來竟成為我12年未曾改變的承諾:在北京、在微軟、在希格瑪整整工作了12年。在這12年裡,微軟在中國的研發團隊從最初單純的產品本地化發展到全面涵蓋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和戰略合作四大職能的創新機構;從十幾個人成長到今天超過3000人的團隊;職能更從中國拓展至整個亞太地區。1998年的微軟中國研究院走進一位IEEE院士,12年後從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走出了12位IEEE院士、4位傑出亞裔工程師獎獲得者……12年,我們在中國打造了一個世界一流的軟體研發機構,這是不爭的事實。

回望這12年走過的歷程,我感到幸運和欣喜。

首先,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全面注重科技創新的氛圍,給予我們可遇不可求的豐富發展契機,讓微軟走上了引領基礎研究和研發創新並重的快速道,而我個人職業發展的短期規劃也在此過程中變成了長久的專注和對夢想的追尋。

第二點,也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文化——創業者(Start-up)文化。這種根植於微軟DNA中的文化所提供的無限可能的發展空間和平台,歷久彌新的創造活力和創新精神,讓我樂此不疲,沉醉於“創業在微軟”的路上。我回國後的前五年參與創建亞洲研究院,從第二個五年開始,又自辟疆土,白手起家創建工程院,開創了微軟在中國產品研發團隊的新模式。我想,也只有微軟這樣開放且包容的公司才能提供如此自由的成長空間,為我們提供從資金、技術到創意的支持。這種“創業者文化”也是工程院能夠保持活力和反應速度的關鍵所在,使我們能不斷地探索在中國發展的途徑,挑戰自我,在面臨競爭和機遇時有能力保持自信,迅捷應對。今天,創業的成果令人欣喜,創建工程院的初衷——建立起頂尖的技術和產品研發團隊;為微軟和中國開發全球和區域市場所需的重要技術和產品;吸引產業內最強的精英,並培養出一批產業發展迫切需要的中堅力量——已一一實現。當然,帶領工程院打拚的這些年,也真正讓我體會到了創業的甘苦。這些感受,大家在捧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許能慢慢體會。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是吸引我在這裡一呆就是12年的因素——人。我常常說,建立工程院最大的收穫是“人”——一定要把工程院變成一所“培養一流軟體人才的黃埔軍校”,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一個信念。現在看來,我們出色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一直以來,我們致力於將來自國內高校的有潛質的優秀畢業生培養成了解軟體開發流程、掌握關鍵技術的高手;另一方面,我們從海外引進了一批批資深的軟體開發管理和技術人才——他們既帶來了成熟的軟體開發流程,同時還不斷將先進的項目管理經驗移植轉注給工程院的年輕人。今天,多年前邁進工程院的高校畢業生們已成為了研發集團的骨幹,行業的專家;而當年在遠景的感召下歸來的“海歸”們依然意氣風發,憧憬並執著地奔往下一個目標——他們的成功與他們的激情和智慧一道感染著我,淹沒了創業路上的疲倦和掙扎,讓“放棄”的念頭一閃即逝……

12年過去,當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較以往更具有挑戰性的研發工作,我充滿信心。正如微軟公司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所說的,中國和亞太地區已成為微軟公司重要的創新基地。基於對亞太地區所蘊含的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前景的堅定信心,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也不斷被賦予更多的使命和責任。時間不捨晝夜,創新沒有止境。我們仍執著在創新創業的路上。

2011年的這個春天,對我個人、對我所工作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都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雖然她依然是短暫的,但她的無窮變幻、無限生機都讓人沉迷,值得珍惜。

閃亮的日子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有幸近距離接觸了微軟亞洲工程院(以下簡稱“工程院”),訪談人次近百。從院長張宏江博士,到在工程院實習的大學生;從嚴謹細緻的測試人員,到天馬行空的設計師;從業已離開的“元勛”,到加入不到一年的“新丁”……我感受到了他們的激情、自信,感受到了他們遭受挫折時的沮喪,也親歷了他們在歲末晚會中的自由釋放和澎湃熱情……

由這樣一群人組成的工程院,給我的最大感覺是:這裡“很微軟”,但又不那么像微軟。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我和工程院的“第一次親密接觸”。2007年初夏,我在寫一篇關於微軟移動業務的報導時,了解到工程院有一個團隊在做相關的研發,便發了一份採訪提綱過去,結果很快就得到了回復,並約好了採訪時間——這樣的回響速度超出了以往我對大型跨國企業的認識。

讓我喜出望外的是,儘管事先我曾說明,對工程院的採訪將只占報導的一小部分,但除了工程院相關業務的負責人和工程總監蕭聖璇外,院長張宏江也願意接受我的採訪。在整個採訪過程中,儘管他們的話語很平實,但他們熱誠、開放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採訪結束後,他們還向我展示了一款正在孵化中的“千元智慧型手機”Fone+。多年以後,我才了解到,這個項目雖然在爭議和遺憾中被暫時擱置,卻成為工程院追逐“中國夢”的一塊里程碑(這個故事將在本書中呈現)。

“這真是一個特別的地方!”當結束採訪,走出希格瑪大廈時,我忍不住這樣對攝影記者說。而這種特別的感覺也伴隨著之後我每一次對工程院的採訪,變得愈來愈強烈……

為什麼工程院很特別?隨著我一次次走近工程院人,答案逐漸明晰。去年冬天一個周末的晚上,在採訪工程院成立之初的“四大金剛”之一的林斌時,我更確信自己找到了答案。當林斌回顧他六年前在工程院工作、生活的往事時,在近千度的近視鏡片後面,他的雙眼始終閃耀著清澈和激情四射的光芒。

那一刻,我想到了兩個字:創業。

是的,他們的投入、執著、勇往直前、心無雜念,不正像大多數創業者一樣嗎?但是這似乎又是一種悖論,因為,他們分明正身處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

正因為如此,微軟亞洲工程院才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結合體。“含著金鑰匙出生”,讓工程院人似乎比一般的創業者更容易獲得資源和支持。但外界看不到的是,在一個成熟的體系中“創業”,工程院必須打破更多的藩籬。

在本書的第一輯里,我試圖通過編年史式的講述,還原工程院在過去幾年,尤其是早期的“創業”經歷。我們會看到:當時工程院的團隊是如何打破常規,“掠奪”資源,向微軟總部充分展現中國市場的活力和人才優勢,竟然從史蒂夫•鮑爾默那裡獲得“特許”,可以不受限制地“招兵買馬”的——只要他們能從總部的產品部門拿到足夠多的項目;為了拿到足夠多的項目,他們幾乎動用了各自在總部的所有資源,甚至“打入”產品部門的內部會議;為了獲得足夠多的人手,他們一方面從總部“挖牆腳”,一方面在國內高校四處出擊,“捕獵”那些有潛力的新人……

在過去的幾年間,工程院人的“捕獵”行動戰果頗豐——他們不僅把“中國智造”灌注到微軟產品的血液中(例如ExchangeServer、WindowsMobile、Office、WindowsVista和Windows7等),更讓他們驕傲的是,在此過程中,一批批年輕人在“創業”的環境裡孜孜不倦地付出努力,逐漸從生澀邁向成熟,成長為優秀的人才!儘管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後來離開了工程院,甚至離開了微軟——這令張宏江和工程院人略感惋惜,但同時也感到寬心——這些年輕人離開時並非兩手空空。他們會把為微軟開發大型軟體的經驗和工作方式帶到新的工作中,這對國內亟待升級的軟體產業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第一輯的第二篇“創新自修六堂課”中,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客觀地梳理工程院的創新機制和流程,對創新人才的管理和文化,以及在創新實踐中的不斷反思。

在介紹了工程院的全貌後,我會在第二輯中引領大家認識一下這個機構的靈魂人物,或者說,被稱為這個大家庭的“FatherFigure”的人——張宏江院長。

把張宏江召喚回國,加入微軟的人,是李開復和張亞勤——他們現在分別是創新工場的創始人和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以下簡稱“研發集團”)的主席。20世紀90年代末,三人從海外回國,懷著一個相似的夢想:幫助國內更多的年輕人,發掘他們的潛力,以他們的力量改變中國軟體業起步晚的局面,甚至“改變世界”。

在“星光熠熠”的微軟,張宏江的故事更像是一段普通的有志之士辛勤耕耘的奮鬥史。但正是因為如此,在了解他的故事和思想的過程中,我感同身受,不斷地被感悟、啟發、激勵……

我最初認識的張宏江院長,是一位嚴謹、平實、溫文爾雅的長者,但後來竟意外發現他還有很“酷”的另一面。那是在工程院2010年的年會上,他帶領幾名高管,一身MichaelJackson的打扮,大跳“NoBody”。在員工們的強烈要求下,張院長還模仿了“MJ”的招牌動作,讓台下幾百名員工及家屬,包括他的太太和孩子幾乎笑翻了天。原來,這些工程師們不僅能研發出很“酷”的技術和產品,還能很“酷”地娛樂觀眾——因為他們總是敢於突破,敢於想像,勇敢地挑戰自己的極限!

在第三輯中,我收集了多個發生在工程院的小故事,希望通過工程院人的個人得失、思索甚至困惑,展現他們多姿多彩的成長之路。隨著接觸越來越多的工程院人,我越來越覺得,這些滿懷夢想和活力的人恰如滿天的繁星,雖然每一顆星星的奪目程度不同,並非每一顆星星的名字都能讓人銘記,但他們共同組成的“工程院”這個星座,正在名為“微軟”的天文體系中熠熠生輝。

最後,我要感謝眾多的朋友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給予的幫助和支持,他們是:劉皎、岳陽、石丹、李雯。當然,也要感謝來自微軟的朋友: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和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雖然他們是兩位風格迥異的長者,但每次和他們談話,我的收穫都完全超出了文字所能呈現的範圍——他們智慧的人生態度和見地是需要細細回味的。我還要特別感謝另外兩位朋友:商容和吉敏。由於她們不辭辛勞地架設橋樑,才讓我有機會走近研發集團,走近工程院。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吉敏已遠赴大洋彼岸,但正是她在過去幾年中點點滴滴的“滲透”,才使我對工程院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有了集結此書的衝動及責任。

關於微軟亞洲工程院的精彩故事還有很多,由於筆者才疏筆拙,本書講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為一個成熟的機構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在一個龐大的機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並實現自己的價值?通過閱讀本書,希望讀者可以從微軟亞洲工程院的創業、成長故事中獲得一些啟迪,更希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關注這個獨特的、富有活力的團隊,關注他們的每一個閃亮的日子。

許鳳婷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目錄

第一輯創業•創新/1

第一篇創業旅程/2

引子/2

創立工程院:從溫泉里冒出來的想法/5

從鮑爾默手裡拿到“印鈔機”/13

張宏江的艱難抉擇/19

四大金剛/26

一場媲美“超女”海選的招聘狂潮/34

借來伯樂找千里馬/42

東邪、西毒、洪七公:卓越軟體工程三大基石/49

野蠻成長/58

非常“人販”/65

築巢引鳳/70

團隊孵化器/75

中國“智”造的非典型嘗試/83

靜謐的港灣/90

第二篇創新自修六堂課/93

Lesson1傾聽市場的聲音——我們聽市場的,總部聽我們的/93

Lesson2打造高效的創新組織體系——有衝突才有突破/100

Lesson3如何從小切口打開大市場/107

Lesson4創新突圍靠設計/112

Lesson5如何打造為創新服務的人才戰略/118

Lesson6把失敗當作最好的老師——跨越創新“四大雷區”/125

創新:永無止境的任務——宏江感言/133

第二輯宏江話題/137

第一篇技術透視/138

最好的研究是有用的研究——解讀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技術成果轉化經驗/138

魅力源自互聯——展望新一代數字娛樂/144

《阿凡達》式的“未來”生活何時成真?——展望IT科技的未來/150

第二篇管理心得/154

構建合理的腦力資源套用機制/154

知識型員工管理的五大法則/158

驅動軟體企業成長的三大動力——高端人才、完善流程、持續創新

缺一不可/164

危機邊緣的管理之道/169

第三篇產業發展/172

有“智”者事竟成——創新應成為企業的生命線/172

“卓越工程”振興軟體中國/176

中國創新必將輝映全球/181

主動應變,轉“危”為“機”——2009年對國內企業和人才的幾個建議/186

第四篇工程院與我/190

駕馭夢想,智引未來——寄語微軟亞洲工程院五周年/190

我的“研發十年”/194

有智慧才有未來——寫在Windows7正式發布的前夕/197

以中國創新打造全球商業影響力——微軟亞洲工程院的新長征/200

第五篇張宏江微博語錄/205

第三輯工程院360度/219

第一篇職場生活/220

如何不為“資深”負累?/220

一定要到海外“鍍金”嗎?/223

Say“No”,你學會了嗎?/225

IT公司是男性的帝國?/228

我不是領導,如何讓別人聽我的話?/231

和同事發生衝突怎么辦?/234

第二篇媒體看工程院的“潮人”們/236

訂製你的好上司/236

工程院的“超級女生”/244

Windows7背後的中國力量/247

微軟的“潮人”們/251

我對未來更感興趣/255

幸福是一杯二合一咖啡/257

三代微軟人/26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