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創意分合法是創意思維訓練方法之一,是Gordon 於1961年在《分合法:創造能力的發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書中指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將原不相同亦無關聯的元素加以整合,產生新的意念/面貌。分合法利用模擬與隱喻的作用,協助思考者分析問題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觀點。
戈登的分合法將過去所認為神秘的創造過程,用簡單的話語歸納為兩種心理運作的過程:
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由合而分)
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由分而合)
所謂“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也就是熟悉的事物陌生化,這一過程在使學生對某種熟悉的事物,用新穎而富有創意的觀點,去重新了解舊問題、舊事物、舊觀念,以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有一些諺語就是從另一個新奇的角度來解釋一些熟悉的概念,就像我們很熟悉的“母雞隻是生蛋的一個工具。”
所謂“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也就是熟悉陌生的事物,這一歷程,主要在增進學生對不同新奇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材料主觀化。大部分的學生對於陌生事物的學習,多少都會有些壓力。所以,面對陌生的事物或新觀念時,教師可經由學生熟悉的概念來了解。通常可以用兩種方式來熟悉陌生的事物。其一是分析法,先把陌生的事物儘可能劃分成許多小部分,然後就每個小部分加以研究。第二個方法是利用類推,即對陌生的事物加以類推。例如,可問學生:“這個像什麼呢?”“它像你所知道的那一樣東西呢?”
戈登的分合法,主要是運用類推(analogies)和譬喻(metaphors)的技術來協助學生分析問題,並形成相異的觀點。
“譬喻”的功能在使事物之間,或事物教材之間形成“概念距離”(conceptual distance),以激發學生的“新思”。例如,問學生“如果教室像影院”,提供新穎的譬喻架構,讓學生以新的途徑,去思維所熟悉的事物。
相反地,我們也可以讓學生以舊有的方式,去思索新的主題,例如,以人體去比擬交通運輸系統。譬喻的活動可將某種觀念,從熟悉的教材串連到新教材,或以新觀點去分析熟悉的教材。透過此種“概念距離”的形成,學生能自由任意地思索其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或經驗,發揮想像力及領悟力。
方法
戈登提出以下4種類推的方法:
(1)狂想類推(fantacy analogy)
這種方法是讓學生考慮解決問題的途徑,儘可能以不尋常的思路,去考慮或儘可能牽強附會。
例如,開始時,教師問學生:“將球場上笨重的石塊搬走,最理想的方式是什麼?”學生運用“狂想類推”,提出下列解答:“用大氣球把它搬走”、“用大象搬它”、“用好多的小螞蟻將它搬動”等等。在學生產生各種不同的狂想觀念之後,教師再領導學生回到“觀點”的實際分析和評價,然後決定何種方式為最有效的途徑。
“狂想類推”通常的句型是“假如……就會……”或“請儘量列舉……”。作答者可利用輻射思維,或“狂想類推”盡情思索。它是一種最常用的類推形式,當然有時在答案中也摻雜下列三種類推。
(2)直接類推(direct analogy)
這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譬喻或類推,藉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運用此種策略,要求學生找出實際生活情境相類同的問題情境,或直接比較相類似的事實、知識或技術。例如,將電話比擬聽覺系統的構造,電腦比擬人腦的構造;很多自動控制系統,往往是人體系統的翻版。
“直接類推”主要是簡單地比較兩種事物或概念。它的作用在於將真正的問題情境,或主題的要件,轉換到另一問題情境或主題,以便對問題情境或主題產生新觀念。在譬喻時,可利用人、植物、動物、非生物等等、去進行辨認作用。
“狂想類推”與“直接類推”的不同,在於前者純屬幻覺虛構,不依事實而捏造的,是空想幻想的。後者必須有與問題相類同的實際生活情境。
(3)擬人類推(personal analogy)
其意為將事物“擬人化”或“人性化”,例如,行政組織的觀念,一個好的組織要像人的器官或細胞,各有所司,但每一器官或細胞都是健全的。行政作業之運作如身心之功能,以心使臂,以臂使指,互相協調,相互配合,方不致互為阻滯,行政機構如像人體器官之運作,必可得最大效率。如挖土機是模仿人的手臂動作做成的。
在教學上,首先要使學生感受到,他是問題情境中的一個要素。所強調的是“同理心的涉入”(empathetic involvenent)。例如,學生自問道:“假如我是校園內的鞦韆,我想跑到校園的另一角落,該怎么辦?”“好吧!我要跳上去,抓住樹幹,然後向上拋,就可以拋到我想去的地方。”
(4)符號類推(symbolic analogy)
這是運用符號象徵化的類推,例如:詩詞的表達,利用一些字詞,可以引申或解析某一較高層次的意境或觀念。又如設計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等皆是。
符號的類推是一種“直指人心,立即了悟”的作用,例如:我們看到了一座“紀念堂”的建築,立即可感受到莊嚴、雄偉的氣勢。看到一些交通標誌,立即可聯想到一些規定。
檢查表技術
所謂“檢查表技術”(check—list technique)就是從一個與問題或題旨有關的列表上來旁敲擊,尋找線索以獲得觀念的方法。這是用來訓練學生思維周密,避免考慮問題有所遺漏的一種方法。
此種技術的使用,可以先將問題列成一張分析表或像書目的大綱,然後寫出大綱中每一項所需要處理或解決的要點,最後逐一考慮每一要點可供改變的方向。另外也可使用一種“可能的解答表”(possible-solution list)的方法,可以用腦力激盪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將這些方案列表考慮。也可以就每一問題的要點,請教不同的人,將他的意見列表一一予以檢核。
檢查表的技術有助於腦力激盪的訓練。奧斯朋在《套用想像力》(Applied Imagination)一書中列出73項問題,可作為檢核推敲的線索,後來經埃伯利(Eberle)簡化提出一種“賓士”(SCAMPER)的設計表格,可供檢查表使用;這種設計主要是用幾個字的代號,來幫助我們了解並實際運用。SCAMPER這幾個字是取代(substituted,S)、結合(combined,C)、適應(adapt,A)、修改(modify,M)、作為其他用途(put to other uses,P)、除去(eliminate,E)、重新安排(rearrange,R)的縮寫,在中文方面我們也可用下列單字代表,以利記憶:“代結應改他去重”。
(1)代(S)
何者可被“取代”?誰可代替?什麼事物可代替?有沒有其他的材料、程式、地點來代替?
(2)結(C)
何者可與其“結合”?結合觀念、意見?結合目的、構想、方法?有沒有哪些事物可與其他事物組合?
(3)應(A)
是否能“適應”?有什麼事物與此調整?有沒有不協調的地方?過去有類似的提議嗎?
(4)改(M)
“修改”成什麼?利用其他方面?使用新方法?其他新用途?
其他場合使用?
(5)他(P)
作為“其他”方面的用途?使用新方法?其他新用途?其他場合使用?
(6)去(E)
可否“除去”?取消何者?減少什麼?較短?
有沒有可以排除、省略或消除之處?
有沒有可以詳述細節、增加細節,使其因而變得更完美、更生動、更精緻的地方呢?
(7)重(R)
“重新”安排?交換組件?其他形式?其他陳設?其他順序?轉換途徑和效果?
有沒有可以旋轉、翻轉或置身於相對地位之處?
你怎樣改變事物的順序、或重組計畫、方案呢?
創意十二訣
大陸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對檢查表法創意加以修正,提出了十二個“聰明的辦法”,指導青少年兒童的創造發明。
(1)加一加。在這件東西上添加些什麼,會有什麼結果?
(2)減一減。在這件東西上減去些什麼,會怎么樣呢?
(3)擴一擴。使這件東西放大、擴展,結果會如何呢?
(4)縮一縮。使這件東西壓縮、縮小,會怎么樣呢?
(5)變一變。改變一下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會怎么樣?改變一下次序會怎么樣?
(6)改一改。這件東西還存在什麼缺點?有改進這些缺點的辦法嗎?
(7)聯一聯。把某些東西或事情聯繫起來,能幫助我們達到什麼目的嗎?
(8)學一學。有什麼事物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一下嗎?
(9)代一代。有什麼東西能代替另一樣東西嗎?
(10)搬一搬。把這件東西搬到別的地方,還能有別的用處嗎?
(11)反一反。如果把一件東西、一個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後、橫豎、里外,顛倒一下,會有什麼結果?
(12)定一定。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或改進某一件東西,為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規定些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