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的主要原因,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人是腮腺炎病毒惟一的宿主,早期患者及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腮腺腫大時,可從患者的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學齡期兒童易感,全年可見,冬春季為主,感染後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2.麻疹病毒是引起麻疹的主要原因。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自潛伏期末1~2天至出疹後5天內,口、鼻、咽、眼結膜分泌物內都帶有大量病毒,恢復期不帶病毒。兒童易感,6個月以內嬰兒很少患病。全年均可發病,冬春兩季為流行高峰。
臨床表現
1.流行性腮腺炎
(1)潛伏期:8~30天。
(2)前驅期:3~5天,患者多無前驅期症狀。少數患者可出現疲乏、低熱、食欲不振、頭痛等症,少數可有咽痛、嘔吐等。
(3)腮腫期:6~10天。早期有唾液腺腫脹、疼痛,繼而腮腺腫脹、疼痛,多可累及雙側腮腺。腮腺腫大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蔓延,邊界不清楚。腫脹特點為質地堅硬、有彈性。腮腺腫大明顯時可出現脹痛及感覺過敏,張口或咀嚼時疼痛。腫脹2~3天時疼痛到達高峰,持續4~5天后逐漸消退。體溫可達37~40℃,持續3~7天體溫下降。部分患者可見軀幹出現斑疹、斑丘疹或水皰。
2.麻疹
潛伏期6~21天,一般為10~12天。
(1)前驅期:一般3~4天。起病急,主要症狀為發熱、上呼吸道及眼結合膜卡他現象,如咳嗽、噴嚏、眼結合膜充血、流淚、畏光、咽部充血等。病程2~3天可見麻疹黏膜斑,具有早期診斷價值。出疹前偶有位於前額、胸腹部有類似風疹或猩紅熱樣皮疹,經數小時消失,稱麻疹前驅疹。
(2)出疹期:於發熱第3~4天出疹,一般3~5天。耳後出疹,再向面、軀幹、四肢散布至全身。皮疹初為淡紅色斑丘疹,高出皮膚,呈充血性皮疹,壓之褪色,疹間皮膚正常。皮疹高峰時全身毒血症狀加重,高熱可達40℃,神志萎靡,嗜睡,重者有譫妄、抽搐等。
(3)恢復期:皮疹出齊後,體溫1~2天內降至正常,皮疹隨之消退。疹退後可有細微脫屑,皮膚留淺褐色色素斑,約1~2周完全消失。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如有併發症者,中性粒細胞可增多。
(2)血清澱粉酶、尿澱粉酶檢測:90%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清澱粉酶、尿澱粉酶增高。
(3)血清學檢查:檢測血清中有腮腺炎病毒核蛋白的IgM抗體,表示近期曾感染過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感染後3天IgM抗體多呈陽性,2周時IgM抗體達高峰。
(4)腦脊液檢查:多數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腦脊液中白細胞計數輕度增高,且能從腦脊液中分離出腮腺炎病毒。
(5)瑞氏染色:取麻疹初期患者鼻咽部分泌物、痰液和尿沉渣塗片,採用瑞氏染色法可見多核巨細胞。
2.病毒分離
取早期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血、尿、腦脊液、唾液及前驅期或出疹初期麻疹患者眼、鼻、咽分泌物接種於其他組織中,可分離出病毒,但操作複雜,一般不作常規。
診斷
1.有典型的腮腺腫脹、疼痛,有腮腺炎患者接觸史者,一般不難診斷出流行性腮腺炎。必要時,還可檢查血或尿中澱粉酶含量,其增高的程度往往與腮腺腫大程度成正比,有助於診斷。
2.根據當地有麻疹流行,2~3周內有麻疹患者接觸史,急起發熱,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狀,結膜充血、畏光,早期口腔內有科氏斑,再結合典型皮疹和退疹後表現即可確診麻疹。
鑑別診斷
1.化膿性腮腺炎
無接觸史,白細胞計數增高,腫脹處可有壓痛和波動。
2.風疹
前驅期症狀短,全身症狀和呼吸道症狀輕,無麻疹黏膜斑。發熱1~2天即出疹,以面部和軀幹為多,1~2天即消退,無色素斑或脫屑。常伴有耳後、枕後和頸部淋巴結腫大。
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注意眼、鼻、口腔衛生。隔離患者至腮腺腫脹或麻疹消退,保持室內安靜、通風。
2.抗病毒治療
可用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
3.對症治療
高熱患者可用小劑量退熱劑,體弱患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提供免疫力。
4.其他
對重症或並發腦炎、心肌炎的患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治療。
預後
多數預後良好。多數死於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腦炎或重型麻疹。
預防
注意隔離,並按計畫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