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寒。
功效
清熱利尿,散瘀止痛。
主治
用於外感發熱,熱淋,泄瀉,纏腰火丹,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9~15g,全草15~30g;或泡灑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每年8月收穫1次,連根拔出全草,抖去泥沙,曬乾。
植物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粗直而深。莖直立,圓形有縱溝紋,密被柔毛,節明顯。單葉對生;或下部葉有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外形,長4-9cm,寬2-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細毛,葉緣有緣毛。花1-3朵或較多疏生於莖端成聚傘花序;苞片卵狀披針形;花萼長棒形,具10條脈,散生長柔毛,先端5裂,邊緣膜質,呈淡紫色;花瓣5,邊緣不整齊深裂,呈深紅色,爪狹楔形,稍外露;雄蕊10;子房圓柱形,有柄,花柱5。蒴果長圓形,花萼宿存,上部膨大,5齒裂。種子黑褐色,微具疣狀突起。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林草地或栽培於庭園。分布於長江流域各地,北達秦嶺北坡。
藥材性狀
全草長達70cm,密生柔毛。莖圓形,有縱溝紋。葉對生,完整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都楔形,兩面被毛。花1-3朵成聚傘花序疏生於莖端;花萼長棒形,具脈10條,先端5裂,邊緣膜質,暗紫色;花瓣5,邊線不整齊深裂,暗紅色;雄蕊10;子房圓柱形,花柱5。蒴果長棒形,萼宿存。氣微,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