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

魯迅的這首詩深刻揭示了反動當局盜運文物,放棄古城,實行不抵抗政策,痛罵大學生,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他們的利益和腐朽沒落的生活。

詩詞原文

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1933年 魯迅)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門前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此詩是在崔顥的七言律詩黃鶴樓,原詩為: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賞析

第一聯:闊人,指國民黨官僚。他們運走文物,美其名曰“保護文化”,所以魯迅說他們“已騎文化去”。這個“騎”字,耐人尋味。文化城,是出自當時一些文人之口。1932年19月11日,在北平的劉復等教授三十多人聯名向政府呈文,說北平由許多珍貴文物,又是各種專家的集中地,因此應撤除一切軍事設防,宣布北平為不設防的文化城。魯迅在這裡順便予以諷刺。既然文化已被“保護”而“騎走”,那么,這“文化城”也就空餘其名了。
第二聯:是說文物被運走,一去不復返了,千年的古城就被冷落地遺棄在那裡。這裡面也有著深刻的諷刺意義。魯迅在《崇實》中寫道:“倘說,因為古物古得很,有一無二,所以是寶貝,應該趕快搬走的罷,這誠然也說得通的。但我們也沒有兩個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現存的古物還要古。禹是一條蟲,那時的話我們且不談罷,至於商周時代,這地方卻確是已經有了的。為什麼到撇下不管,單搬古物呢?說一句老實話,那就是並非因為古物的'古',倒是為了它在失掉北平以後,還可以隨身帶著,隨時賣出銅錢來。”這就一針見血地揭穿了反動當局棄城運古物的卑鄙目的.
第三聯:是說運古物的專車,一隊一隊地排列在當時的北平前門火車站,何等威風!對比之下,大學生去抗日吧,“愛國有罪”;走散回家吧,則又挨罵,真是晦氣重重。
第四聯:日,日本侵略者。薄,同迫。榆關,山海關。煙花,舊時指妓女;煙花場,妓院等場所。是說日本帝國主義已進迫山海關。但哪裡看到一點抵抗呢?他們在妓院、舞廳里忙著哪!對於日本人的侵略,他們毫不吃驚,而依然過著荒淫無恥、花天酒地的生活。

創作背景

在寫《學生與玉佛》的同一天,魯迅就國民對當局的“遷移古物和不準大學生逃難”,又寫了一篇《崇實》,發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報《自由談》上,後收入《偽自由書》。
在《崇實》中,對於大學生不如古物的遭遇,魯迅剝崔顥《黃鶴樓》詩以吊之。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