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樓村[河南省前樓村]

前樓村[河南省前樓村]

前樓村 位於麻屯鎮政府東北一公里處,聚居著五個居民組近二百戶人家,有史、孫、張、陳、郭、李六個姓,居民近千人。

在孟津縣麻屯鎮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歌謠:“前摟摟,後摟摟,——多粗”。歌謠不僅唱響了緊挨麻屯鎮區的三個村名,也形象地把前樓、後樓、董村(多粗)的地理位置告訴了我們,此次奉命挖掘地名文化,我才知道它們原來都有著曲折動聽、耐人尋味的故事。
前樓村位於麻屯鎮政府東北一公里處,聚居著五個居民組近二百戶人家,有史、孫、張、陳、郭、李六個姓,居民近千人。隨著麻屯鎮鎮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小城鎮步伐的日益加快,這裡已經由原來的城中村變成了居民生活社區,然而,人們喜歡從現代回溯歷史,又喜歡從歷史了解現代。
相傳明初時,前樓村僅有孫、張、陳三姓,僅百十口人,村民都是附近石碑凹村張姓大財主的佃戶,清國中期,附近史家樓的人為到張財主家種地方便,有一部分遷居到前樓村。
前樓村明朝時叫“樓上”,清中期叫南樓村、南史家樓村,清末定前樓村,一直沿用至今。為什麼叫前樓村呢?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理位置關係,因為前樓村和後樓村之間隔著一道低矮的黃土嶺,嶺北坡度較陡,後樓村位於坡底,嶺南地勢較平緩,前樓村居中,兩村同是背北面南,朝向古都洛陽,因一前一後,為便於區別、稱呼,遂有前樓後樓之稱。二是歷史緣故。據《洛陽文物志》記載:洛陽西北25公里有史家樓村,明嘉靖二十一年,僧普惠在此建壽泉寺(今遺址在後樓村)該寺坐北面南,寺前面嶺上高地處,立有高大牌坊一座,牌坊前有一條通往洛陽的通衢大道,新安縣北冶、小浪底、石井、橫水等地出產的木炭、硫磺、煤炭、瓷器、土產等,正是通過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洛陽。因前樓村緊挨牌坊,且地勢又高,故明朝時,人稱前樓為“樓上”,直到解放後仍有一些人這樣稱呼。那么,前樓為什麼又稱“史家樓”呢?原來,史家移居本地後,人丁興旺,家口眾多,又與祖居地史家樓相鄰,特別是史氏家族中,史柱、史桐二兄弟在明嘉靖年間分別當過太監、鑄官,家世顯赫,故將樓上村更名為“南史家樓”“南樓村”。清末期間,史家家道敗落,昔日風光不再,其他姓氏的村民提出要重新更改村名,經牌坊前後兩村百姓公議:嶺南為南樓村,嶺北為北樓村。民國初年才將南樓村改為前樓村,北樓村改為後樓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