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泉州市的別稱。宋代詩人呂造在詠泉州的詩中說:“閩海雲霞繞剌桐,往年城郭為誰封?”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當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紅似火的剌桐,是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擴建城郭時種的,泉州也因此得了個雅號:剌桐城。
剌桐,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唐宋以來,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種了它,但種得最多的還是泉州。歷代詩人對剌桐的題詠不少。這恐怕是因為它的美麗和富有獨特的南國情趣,特別容易繚人情思吧。
宋普濟和尚在《五燈會元》一書中說,剌桐還有這么個頗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後開花,否則反是。所以剌桐又名“瑞桐”。因為這一點,在宋代還引出一場面小小的爭論哩!
爭論的一方是作為廉訪使來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剌桐的青葉,使泉州年穀豐熟,曾寫下這么一首詩:
聞得鄉人說剌桐,葉先花發卜年豐。
我今到此憂民切,只愛青青不愛紅。
爭論的另一方是到泉州來當郡守的王十朋。他與丁渭抱有相同的願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後花或先花後芽那一套讖語。為此寫下了一首詩:
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
花先花後年俱熟,莫道時人不愛紅。
吟詠剌桐的詩,到元代以後就少了。這大概是因為樹逐步減少的緣故吧。到了現代,這種樹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來到泉州,曾發出過“剌桐花謝剌桐城”的慨嘆!黃壽祺先生在遙想當年泉州市剌桐花開滿城的景象時,曾留下這樣的詩句:
泉城已渺剌桐花,空有佳名異代夸。
寄語州人勤補種,好教萬樹燦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來,在開元寺石欄前,在百源川池靠華僑大廈一側,已補種了一些剌桐樹。願關心剌桐的遊客,切莫忘記到那裡,一睹它的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