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銅

刻銅是直接操刀在非鑄造銅器的平面鐫刻之工藝,始於清代中期,發端於北方。

定義

刻銅,即直接操刀在非鑄造銅器的平面鐫刻之工藝。以陰文刻、陽文刻及雙鉤淺刻為主要造型手法。刻銅藝人在銅面上,以中、切、挑、鏟等技法,刻出陰陽、虛實、飛白等效果,藉以再現書畫神韻。

起源

刻銅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的鑒銅藝術,用於記錄當時的社會歷史、人文景觀、重大事件、人物傳記等。由於銅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變,所以鑒銅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技法

刻銅技藝非常複雜,對工匠的素養要求特別高。雖刻猶寫”雖然是刻銅的至高境界,但刻工對書畫的理解、自身修養、擅長刀法等,都會決定刻銅作品的最終面貌。從這個意義上講,同一幅書畫作品,交由不同的刻工鐫刻,其最終效果也是不盡相同的。銅刻技術在工藝上吸取了竹木石刻的技法。光是刻法上,就有陰刻、陽刻、深刻、淺刻、麻繩線(表現山石的粗線條)、牛毛線(表現人物鬚髮的細線條)、雙鉤線(例如空心字的線條)等。其集雕、鏤、刻、鑲、磨、補(對舊銅器的修補)於一體。刻銅者不僅要有深厚的繪畫和書法功底,還要有精湛的銅刻技藝,融質地、做工、造型、裝飾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

藝術形式

刻銅的材質有白銅、黃銅、紫銅,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銅器物有墨盒、鎮紙、薰香爐、水菸袋、手爐、茶葉盒、文具盒、茶壺、壓尺、菸具、銅鎖等,其中尤以墨盒最為馳名。由於刻銅器物大多為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書畫篆印,極富有文人書卷氣。刻銅器物又常與歷史事件及人物相關,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所以它們已成為人們情有獨鐘的收藏藝術品。

代表人物

刻銅藝術發端於北方,歷史上的刻銅名家大都雲集北京,這些刻銅名家,他們是書畫篆刻造詣頗深的文化人。在清末至民國時期,北京的刻銅藝術以陳寅生張樾臣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稱刻銅三大家。三人中,陳寅生成就最大,其名麟炳,順天(今北京市)人,清同冶秀才,通醫學,能書善畫,首創在墨盒上的刻銅藝術,鄧之誠《骨董瑣記》說:“京師廠肆專業墨盒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於陳寅生秀才。”陳寅生的刻銅藝術纖細秀麗,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都能遊刃有餘,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書法作品,楷、行、草、篆諸體俱佳,可謂字字珠璣,飛雲流暢,其代表作品有楷書“蘭亭序”、“出師表”等。由於陳氏盛極一時的聲譽,在其身後,有大量贗品出現

刻銅收藏的注意事項

大眾喜聞樂見的書畫內容是刻銅文房的主流。在這類作品中,書畫家與刻銅名家、名店的親手聯袂之作,無疑是諸多收藏者夢寐以求的頂尖級藏品。但此類藏品在當時的數量就極少,如今更是物以稀為貴,頗難尋覓。個別收藏者熱衷於購藏有名書畫家、名刻工、名店鋪款識的作品,結果往往是買到一些現代仿品。因此,購藏這類“極品”,一定要加強自身的書畫修養,明辨刻銅工藝水平的高下。由此看來,刻銅文房的鑑賞也是需要多方面知識的。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些名家、名店之作,在當時也不一定都會署上名字和打上店鋪底銘的,故收藏者在選購藏品時千萬不要唯名款、底銘是瞻,否則會與佳品失之交臂。
初涉刻銅文房的收藏者,首先不要急於購買藏品,而要“多看少動”。目前市面上關於刻銅文房的出版物已有10來種,建議買來細細研讀;同時,網路上的相關知識也是非常豐富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