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怒

制怒

發怒是人的本能,無論男女老少,生來就會;然而制怒是人的本事,需要克制忍耐,修煉始成。跟失去理智的人沒事情可談,除非緩和情緒、消除誤會,然後澄清事實、建立信任。王振氣不過也先詐報貢使人數,引發明朝與瓦剌土木堡之戰,險些喪國;江書記咽不下記者的氣,結果被越描越黑,大損名望。鄧小平臨終前稱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令人想起臧克家紀念魯迅有感寫的一篇《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民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制怒的必要性

有一句名言:衝動是魔鬼,發怒是禍水。這是人們的經驗之談。凡人從小到大,為人處事,都有過大發脾氣的經歷。或衝冠一怒為紅顏,或咬牙切齒鳴不平,無論因人因事而起,怒火燒身,兩敗俱傷。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聰明人都明白了怒不可為的道理。

怒的來源

怒的來源不外乎兩個不滿,要么對自己的事情不滿,要么對他人及其事情不滿。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故而一般人都愛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對自己的事情發火是躁動,對別人的事情發火是衝動。喜怒無常,通常是青年人的毛病,寵辱不驚,理應為成年人的本色。但凡從憤怒開始,往往在恥辱結束。

怒的三個階段

怒的產生和發展有三個階段:先是忍無可忍,怒髮衝冠。繼而拍案而起、惡語相向。最後刀兵相見,魚死網破。常有人調侃曰:某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不過這後果總是應驗在生氣者自身。

怒的壞處

怒是喪失理智的表現。在戰場上,聰明的軍人總是善於激怒對方,讓敵人在衝動中犯下錯誤,輕而易舉取得勝利。所以泰然自若的淡定是一種智慧。在冷靜的時候,不難明白怒有“四害”:

一是於個人形象有害,很失態。人們描述一個人生氣的詞句,除了吹毛求疵、冷眼橫眉,就是氣急敗壞、暴跳如雷。

二是於人際關係有害,很傷人。沒人喜歡跟恚怒的人在一起,不僅相互疏遠、失去信任,甚至關係惡化、彼此仇恨。

三是於事情處理有害,很壞事。跟失去理智的人沒事情可談,除非緩和情緒、消除誤會,然後澄清事實、建立信任。

四是於個人身體有害,很傷身。怒傷肝,喜傷心,悲斷肝腸,輕者氣逆不下,積血薄厥,重者面留兇相,氣絕嘔血。

需要制怒的五種人

做人要制怒,尤其是下面五種人:

為領導者,要率先垂範。王振氣不過也先詐報貢使人數,引發明朝與瓦剌土木堡之戰,險些喪國;江書記咽不下記者的氣,結果被越描越黑,大損名望。

為屬下者,要克己復禮。忍不了上司就得走人,忍不了同事就得單幹,忍不了客戶就得下崗。

為名人者,要注意影響。郭德剛沖記者發飈,遭輿論圍剿,淪為“三俗”;劉翔在微博上發泄,引發爭議,究竟是“真性情”還是“素質差”頗受質疑。

為父母者,亦為人師表。言傳不如身教,今天對家人宣洩痛快一時的脾性,來日從孩子那裡收穫里里外外的暴躁。

為百姓者,要安分守己。不圖一時之快,避飛來橫禍,不逞一時之能,免無窮後患。謙和禮讓,造福鄉里。

制怒要訣

練就制怒的本事,必須掌握“六要”字訣:

一要克制。遇事冷靜,忍讓為先。多問己過,少責人非。

二要寬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推己度人,將心比心。

三要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助人。傳達善意,維護自尊。

四要坦誠。不發牢騷,不議是非。當面溝通,直言不諱。

五要公正。關注事實,體現支持。就事論事,尋求共識。

六要謙卑。客戶至上,服務第一。不當老爺,不擺架子。

名人事例

張飛性烈,身首異處,禰衡舌利,命喪黃泉。做人低調一點,做官謙卑一點,就會少一點脾氣,也會少被人冒犯。

林則徐是性情剛烈之人,後來他知道發怒無用,反而給小人製造藉口,他將自己的書房中掛一塊“制怒”的牌子。

鄧小平臨終前稱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令人想起臧克家紀念魯迅有感寫的一篇《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民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讓我們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從制怒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