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痧脹玉衡》
《痧脹玉衡》是由清代的郭志邃撰寫於1675年,作者鑒於痧脹病症發病多、傳變快,治不對症,命在須臾,遂搜求前人有關痧脹的醫學文獻和學術經驗。
簡介 書名 作者 相關介紹 目錄 -
痧
感受時令不正之氣,或穢濁邪毒及飲食不潔所引起的一種季節性病證。又稱痧氣、痧脹。臨床上以突然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四肢攣急,甚至昏...
病因 辨證施治 其他治療 -
出痧
出痧,是指刮痧後皮膚表面會出現紅、紫、黑斑或黑皰的現象,亦即指“痧痕”。通過刮蹭,使皮膚下毛細血管破裂,淤血滲透到皮膚中,造成淤青。皮膚的這些變化可持續...
痧象 不出痧 套用 -
刮
繁體字:刮 異體字:劀 簡體部首:刂 部首筆畫:2 總筆畫:8 繁體部首:刀 部首筆畫:2 總筆畫:8 康熙字典筆畫( 刮:8;刮:15; )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古籍解釋 相關謎語 -
暗痧
暗痧,病名。痧證之一。指痧證中之慢而輕者,或慢而重者。
相關 -
爛喉痧病
真正的“痧”字,直至宋代張杲《醫說》中始見其字,張氏將一種類似傷寒而見皮膚疹點的疾病稱為“痧”。 [4]隨後,有陳耕道《疫痧草》稱謂“疫痧”者,主辨有疫...
-
除痧療法
除痧療法,是一大類療法的統稱。其中包括:刮痧療法、扯痧療法、揪痧療法、放痧療法、擠痧療法。
刮痧 扯痧 揪痧 放痧 擠痧 -
痧塊
痧塊,證名。指痧脹經刮、放外治以後,餘毒稽留於氣分、血分,結成痧塊。
症狀 -
捏痧療法
捏痧法、放痧法或刮脊療法等,其目的都是治療疾病,統稱為刮治療法。
基本概述 基本簡介 參考資料 -
紅痧
病證名。 痧證見皮膚紅點隱隱者。 參見痧條。
介紹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