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丹霞山山勢綿亘、峰林陡峭、紅岩丹壁。秀麗的綿江縈繞山麓。遠看山峰聳立,如出天表蜿蜒變化,似船。由龍尾登山,寶珠峰峙其左,海螺峰居中,長老峰倚前。海螺峰為諸峰之首,凌霄摩天,百峰俱優。全山風景分上中下三層,各具特色,是觀光、遊覽、度假、避暑的勝地,自古迄今吸引無數遊人墨客,在中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尚有廣東一丹霞”之美稱。
特點
人間淨土—別傳寺
澹歸,俗名金堡,浙江仁和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進士。當時,他對明朝的腐敗、橫徵暴斂極為不滿。明亡之後,深懷失國之痛,不久即入廣州海幢寺為僧。於康熙元年(1662)49歲時到丹霞山建設別傳寺,住持十多年,逝於浙江平湖,終年67歲。門徒將其骨殖帶回丹霞山,葬於海螺峰海螺岩下,立有別傳寺開山澹歸和尚墓塔。澹歸禪師道風高邁,愛國情深,著有《編行堂正集》等書。
十年浩劫,使別傳寺損毀殆盡,只有殘存於山門石壁上刻的大字“丹霞”、“至此心隱心”、“法海慈航”、“誕先登岸”、“禪林第一”、“紅塵不到”、“赤城千仞”等。1980年後,年逾古稀的本煥老和尚(現任廣州光孝寺主持、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來到野草叢生的別傳寺,面對一片殘牆斷壁,不覺潸然淚下,於是立下誓言,主持修復。經過多年努力,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禪堂、僧舍、客房等。90年代末,仁化縣政府將丹霞山半山萬餘平方米土地和旅遊設施移交給別傳寺,使別傳寺佛事活動場所進一步行擴大。目前,別傳寺佛事場館仍在不斷擴建之中。
目前的別傳寺紅牆碧瓦,斗拱飛檐,古樸而莊嚴。全寺背靠懸崖(見5圖),面對雲海、姐妹峰、童子拜觀音、茶壺峰、朝天龍,諸峰時隱時現,令人有飄飄欲仙之感。寺院附近有水清如鏡的“玉池倒影”;兩樹相連為一體的“鴛鴦樹”;青蔥悅目的“龍盤翠竹”;花香迷人的“雙池碧荷”,還有觀摩台、天然岩洞等名勝,確是一處人間仙境。
別傳寺現住有僧人近百人。他們在進行正常的佛事活動的同時,每天都要主持接待世界各地前來觀光、遊覽、拜佛的遊人和香客,香火鼎盛,對丹霞山旅遊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