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經歷
“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也許還會延續到高中、大學。”現在讀初三的小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國小開始,父母就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有時是具體的人,有時是他們虛構的,總之當我學習放鬆、退步,或者他們對我有什麼新要求的時候,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適時地出現。”小恆說,"一開始我的心態是很生氣,覺得父母為什麼老覺得別人的孩子比我強,認為他們不喜歡我,後來被說多了就覺得厭煩,對他們的這種所謂的“激勵”的教育方式很厭惡。"
家長經驗
把自己孩子也當成“別人家的孩子”
公務員陳梅佳曾經因為“別人家的孩子”而與女兒有過一段不開心的經歷。那時女兒上初二,有一次她無意中在女兒面前說起同事的女兒在英語競賽中獲得了二等獎。哪知女兒非常敏感,立馬很委屈地說:“為什麼你們總是說別人的好?你找別人的女兒做你女兒好了!”以前看到女兒類似的反應,陳梅佳都會認為女兒不夠虛心,見不得她表揚別人。可是這次女兒竟然說出“你找別人的女兒做女兒好了”,她才覺得問題有點嚴重。
後來冷靜下來一想,陳梅佳才意識到不該以這種方式來激將女兒,她的本意是激發女兒學習的鬥志,哪知倒讓女兒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如人,對自己失去信心。陳梅佳說:“我們總是一眼就能洞察別家孩子的優點,卻對自家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我們也總是不遺餘力地去誇讚別家孩子的優秀,卻對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讚美。後來,我和丈夫決定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來看待,多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多給予讚美之詞,漸漸地,我們發現孩子變得開心了,對學習的自信心也增強了。”
專家建議
比別人不如比自己
廣州市越秀區某中學心理諮詢室的黃老師表示,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家的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但事實上,這樣做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還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導致孩子對父母冷漠化。
父母應該讓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別人比”,例如拿孩子這次成績和上次成績進行比較,拿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來比較。此外,如果確實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學習的話,那么最好先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好的方面給予表揚和肯定,然後再客觀分析別的孩子表現比較好的方面,之後才在此基礎建議孩子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孩子的心理會更容易接受。
尊重差異,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由於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眾多原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率、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時的、外顯的行為沒有優劣之分。最好的教育是,每個孩子在學校中無論開朗還是內向,無論動手能力強還是語言能力強,都有機會進行選擇,以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來活動。
但是,現在的中國小也許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差異和個性,因此家長請不要給孩子施壓,當自己最親近的人也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會受到永久的傷害。
聰明的家長表揚孩子時,從不與其他孩子作比較,而是和孩子的過去比。對於幼兒來說,他的自我意識最初是通過成人的評價獲得的。而對於年長的孩子來說,家長能夠發現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你充滿感激。
讚美孩子不是越多越好
表揚不是越多越好,孩子需要適度的肯定,一方面是語言適度: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不同的語氣來表揚。比如對低幼和害羞的孩子,語言可以誇張些,以增強激勵性;對中小學生來說則可以用平和些的語氣,隨和的情感反饋更令孩子感激成人的讚揚;對好表現自己的孩子既要具體肯定,又不要過於誇張,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幫助他調節情緒。另一方面是語態適度:特別是低幼年齡的孩子,在口頭表揚的同時,可配合使用舉舉大拇指、摸摸頭、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體語言,強化誇獎的效果;而對大年齡和性格靦腆的孩子,可以配合使用親切的眼神,適當的手勢。表揚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感受到成人對他們的愛和欣賞,使孩子受到鼓舞不斷進步,並且悅納自己。
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於年幼的孩子,都應該蹲下來觀察孩子,發現他獨特的能力和特點,給予適宜的表揚和肯定,而且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和老師的讚美應該讓他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
孩子需要真實的表揚
真實的表揚意味著表揚孩子要具有指向性——針對一件具體的事情,避免空泛、虛偽。事實上,結合孩子完成任務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運用的智慧來誇獎效果最好,如“你真努力!”、“你很會想辦法!”這能讓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和錯誤,遇到困難願意自己嘗試各種方法,把心思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用擔心會受到批評。智慧的家長會實事求是地根據孩子的行為作出真實的評價,比如:“你這次確實比上次做得更好”等。
而對於低幼年齡的孩子,要避免使用“鼓勵弱項的言語”,譬如“平常不愛說話的冬冬今天也告訴大家自己最喜歡的人是誰”;“最愛說話的敏敏今天也能做個安靜的小聽眾了”,看似表揚,其實會讓孩子感到很惱火。
對於孩子來說,終身受益的是和諧的親子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所以,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與孩子以誠相待,經常和孩子進行感情交流,這會孩子感受到“老師/爸爸媽媽是值得信賴的:老師/爸爸媽媽體諒我;老師/爸爸媽媽明白我的難為情;老師/爸爸媽媽發現了我的進步;老師/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微博熱議
“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 ‘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還有個有錢又正兒八經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務員都考上了,一個月七千工資。會做飯,會家務,會八門外語。上學在外地一個月只要400元生活費還嫌多……”
最近,這則廣泛流傳於網路和微博的熱帖引發眾多網友的共鳴,在新浪微博上,關於“別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萬六千多條,並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網友討論:做我自己abc:大人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比如說“看看人家誰誰誰,人家乾什麼都比你幹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聽了心裡什麼滋味嗎?
Dr_Bruce:人最大的敵人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個媽媽心裡都住了個“別人家的孩子”。
吳雨熹peter:“別人家的孩子”引發社會大討論。孩子為什麼會反感呢?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長對他/她的要求是什麼?特別是孩子進入12歲後的“身份認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家長又反覆拿“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泛個性的優點集合體來指導他/她,孩子必然會迷失方向。
歇在樹上的風_p23:與女兒一起讀《別人家的孩子》,女兒慨嘆:我怎么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對她說:你一直都是別人的“別人家的孩子”。
學途:家長們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或是把自己沒有上好學的心愿強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嗎?
CrossCloud: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那是因為有的家長雖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處,但確不懂如何客觀評價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點,而卻非常願意看到或聽到其他孩子如何優秀云云,殊不知有時看到的只是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