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行行廬山陰,窈窕棲賢路①。
過橋入長松,石壁飛泉注②。
密林交杖頭,崖花錯草履③。
閒雲出亂峰,斜日余高樹④。
茅茨自荒深,認是舊遊處⑤。
忽絕往來心,蕭然忘去住⑥。
注釋譯文
①陰:北面。窈窕:深邃美好貌。棲賢路:指棲賢谷中之路,即通往棲賢寺之路。
②橋:即古之棲賢橋,即以棲賢谷、棲賢寺得名。現通常稱觀音橋,因鄉人在原橋側建有觀音寺,因而得名。又因此橋跨三峽澗上,亦可稱三峽橋。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公元1014年),為江西省境內著名古橋建築,亦為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工藝的珍貴遺產。飛泉:指棲賢谷三峽澗之泉瀑。三峽澗匯聚漢陽、五老兩峰間九十九條溪水,坡陡流急,澗中多大石,水流岩石間聲震如雷,浪花飛濺,頗有長江三峽之勢,故名三峽澗。
③密林句:謂有了手杖,可穿過密林。崖花句:謂山崖的鮮花總在腳步下。錯為交錯,錯雜意。草履即草鞋,此處代腳步。
④閒雲聯:此二句均倒裝句式,即為亂峰出閒雲,高樹余斜日。
⑤茅茨:茅草,泛指各種雜草。自:逕自。認是:認得是。
⑥往來心:與世人交接來往之心。蕭然:冷然、淡然。忘去住:忘記了是去還是住,指進入了物我兩忘之境。
詩詞鑑賞
棲賢指棲賢寺,在廬山東南石人峰下棲賢谷中,距棲賢橋約一里。始建於南朝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原寺在九江西二十里,唐敬宗寶曆初年(公元825年),江州刺史李渤將之遷入廬山,請赤眼智常禪師住持。因李渤曾在此讀書,故名棲賢寺。因在一起讀書的共有七人,又名七賢寺。寺東有櫓斷泉,西有赤眼泉,後有飛錫泉,西北深谷中有赤眼禪師墓塔。寺內原有《五百羅漢圖》共二百幅,費時六七年方得完成。歷經兵禍火災,近半毀失,所剩一百二十幅藏廬山博物館。該寺有五老峰、漢陽峰聳立左右,又有玉淵潭、金井潭等名勝,周圍林木蔥茂,風景十分幽美,為廬山五大叢林之一。今已廢,遺址尚存。覞公這首五言古風,似是一篇導遊指南,引領著我們從匡廬北面轉向正東,進入棲賢谷,一步步接近棲賢寺。這種寫法很獨特,很樸素,其實也很可以增加讀者的感性認識。至於覞公把我們帶到了棲賢寺旁,忽然向我們宣稱,他將定居於此,永駐這清靜忘我之境,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作者簡介
今覞(yao)(?-1678),明末清初江西廬山棲賢寺僧。字石鑒,俗姓楊,名大進,嶺南新會(今廣東省新會縣)人。家世書香,少習儒業,明諸生。明亡,棄舉子業,從空隱道獨禪師問道。復於清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從天然函是禪師落髮,參訪遊學,道與日進。清聖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入廬山棲賢寺。未久入閩,旋返匡廬。愛其山水清幽美勝,終定居于山南之棲賢古寺。能詩,詩風剛健勁拔,清新自然,頗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