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羅曼諾維奇·切皮科夫
蘇聯地質學家。1900年 12月25日生於弗拉基米爾村(今斯摩棱斯克州內)。1919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29年畢業於莫斯科礦業學院。1929—1939年在石油工業科研和生產部門工作。1930—1932年任石油地質勘探研究所所長。1939—1954年在蘇聯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47年起任石油實驗室主任。 1954—1957年任蘇聯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副所長。該所改為可燃礦產地質和開採研究所後,任實驗室主任。1953年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主要研究地層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油瀦岩的形成條件、石油和天然氣的遷移,以及有關北高加索、伏爾加——烏拉爾、西伯利亞、薩哈林等地區石油天然氣含量的遠景評估等問題。1964年獲蘇聯國家獎金。曾獲十月革命勳章一枚,其它勳章兩枚、獎章數枚。
切爾內紹夫(1856—1914)
費奧多西·尼古拉耶維奇·切爾內紹夫
俄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1856年9月24日生於基輔。曾就讀于海運學校。1880年畢業於彼得堡礦業學院。1882年起在地質委員會工作。 1900年起任彼得堡科學院地質博物館館長。1903年起任地質委員會主任。1909年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1914年1月15日逝世於彼得堡。
切爾內紹夫曾研究烏拉爾古生代沉積地層。提出了確定北極區、阿爾泰、中亞細亞等地區古生代地質形成的原則。1889—1901年他根據在極圈內(季曼、新地島和斯匹次卑爾根)的考察結果,撰寫了關於泥盆紀和上石炭紀動物群的古生物學著作。他考察了烏拉爾東坡的岩相,認為該地區的結晶片岩是志留紀和泥盆紀的變質沉積岩,烏拉爾的地質構造是在北歐的東西與東北向位移的作用下而產生的。1892年曾主持頓巴斯的地質測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