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桿菌性潰瘍首先在澳大利亞發現,鑑定出潰瘍分枝桿菌是本病的病原菌。此菌屬不產色群分枝桿菌,在30℃羅氏培養基上一般經3~5周可形成菌落,與結核桿菌的菌落相似。此菌生態學尚不清楚,可能是熱帶土壤的腐生菌,感染與環境密切有關,病人往往有外傷史。
症狀體徵
皮損好發於小腿和前臂。初起為孤立的、無痛的、堅實的皮下結節,緩慢增大。幾個月後結節表面有癢感,形成水皰。破潰後形成壞死性潰瘍,並迅速向周圍擴展。邊緣呈不規則狀並具潛行性。周圍皮膚隆起,色素沉著。潰瘍面覆蓋黃灰色鬆軟的壞死組織。潰瘍數目多為單個,但其周圍可能發生衛星狀潰瘍。潰瘍直徑小者2mm,最大可占據整個下肢。局部淋巴結不腫大,病人沒有全身症狀。皮損雖有自愈傾向,但如不治療,則能持續幾個月乃至幾年。愈後往往由於瘢痕攣縮,造成嚴重的畸形。
病理生理
1、潰瘍前期
皮下脂肪組織壞死,細胞核消失,纖維蛋白沉著,在壞死部位有細小鈣沉著,網狀纖維增加。經抗酸染色,壞死區內可見大量抗酸桿菌,而無明顯的炎症反應,此可能是由於該菌產生強力的組織破壞毒素所致。
2、潰瘍期
壞死達到表皮,使表皮發生變性而形成潰瘍。真皮膠原纖維變性,小血管周圍炎症細胞浸潤,菌落隨著壞死向表面擴延,在真皮內亦能見到細菌。潰瘍表面常有繼發感染,此時可見到有Gram陽性球菌或桿菌,於是產生纖維蛋白及中性粒細胞滲出性反應。
3、潰瘍後期
潰瘍形成約3周后,發生明顯的炎症反應,部分病灶內可見到巨細胞和泡沫細胞。此期可見表皮下有呈帶狀分布的淋巴細胞浸潤,或在壞死細胞的上方出現散在結核結節樣肉芽組織,於是,壞死組織溶解或被吞噬排出,而代之以肉芽組織。
診斷檢查
為單發的結節或潰瘍,局部淋巴結不腫大,無全身症狀,潰瘍底面鬆軟是其特點。從潰瘍底面塗片及組織切片均可見到大量抗酸桿菌。根據細菌培養及動物接種試驗可以確診。若有嚴重繼發感染,則易於誤診。本病需與麻風、雅司、淋巴結核、壞疽性膿皮病、深膿痂疹、梅毒樹膠腫、硬紅斑、肉瘤、鱗癌等相鑑別。
治療方案
小的結節應該切除,較大的結節或潰瘍被切除後作植皮術。套用抗結核及抗麻風藥物,特別是抗麻風藥氯法齊明,可望較早治癒。此外,應積極預防繼發感染。
相關詞條
-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NTM)系指分枝桿菌屬中,除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型和田鼠型結核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分枝桿菌。屬於條件致病菌。...
病因 臨床表現 檢查 診斷 治療 -
非典型分枝桿菌所致的皮膚病
jun jen sen
拼音 疾病分類 疾病概述 疾病描述 症狀體徵 -
海魚分枝桿菌感染
海魚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 murinum infection)是人類接觸海水或淡水時被海魚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mu...
病因 臨床表現 診斷 檢查 治療 -
潰瘍分枝桿菌感染
潰瘍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 ulcerans infection)世界各地都有主要在熱帶雨林地區。本菌鶒的自然宿主和人類傳播途徑尚不清...
流行病學 病因 臨床表現 診斷 檢查 -
潰瘍分枝桿菌
潰瘍分枝桿菌是中等長桿菌。在蛋培養基上30—33℃培育4周后,有細小、透明、圓頂狀菌落,日久變為低凸面至平坦,輪廓不規則,表面粗糙,黃色。在油酸卵蛋白瓊...
-
潰瘍
、壞死性痤瘡、下瘠型膿皮病、麻風、熱帶潰瘍、分枝桿菌性潰瘍、游泳池肉芽腫...治療、藥物治療、併發症的治療和外科治療。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目的在於:①緩解...不能改變消化性潰瘍的自然病程和徹底根治潰瘍。潰瘍一般是由外傷、微生物感染...
潰瘍病因 症狀體徵 病理生理 診斷檢查 治療方案 -
潰瘍[病證名]
、壞死性痤瘡、下瘠型膿皮病、麻風、熱帶潰瘍、分枝桿菌性潰瘍、游泳池肉芽腫...治療、藥物治療、併發症的治療和外科治療。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目的在於:①緩解...不能改變消化性潰瘍的自然病程和徹底根治潰瘍。潰瘍一般是由外傷、微生物感染...
潰瘍病因 症狀體徵 病理生理 診斷檢查 治療方案 -
皮膚結核
臨床表現由於結核分枝桿菌的數量、毒力、傳播途徑、發病方式及機體免疫力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各異。外源性結核分枝桿菌直接接種可造成皮損,見於結核性...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免疫反應形成所謂的結核疹。1. 結核下疳:又稱原發接種性結核...
臨床表現 實驗室檢查 疾病治療 疾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