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刀鋒 ( 韋斯利·斯奈普斯 飾 )的朋友惠斯勒 ( 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 飾)被一群吸血鬼捉去,被放進一個儲藏罐里保鮮,供他們隨時解渴。刀鋒一路殺來救出了威斯勒,然後給他注入了抗病毒的藥物,使他恢復了人的常態。但他們還沒來得及敘舊,吸血鬼王國竟派信使來求援,他們請刀鋒幫助打擊一種威脅所有吸血鬼和人類的突變的吸血怪物,他們說這股吸血鬼新勢力名為“收割機”。就這樣,一種可以輕易使人變成怪物的名叫“收割機”的傢伙使刀鋒戰士和本來勢不兩立的“採血包”吸血鬼暫時結為同盟。
“收割機”嗜血如命,但它們不是用嘴吸血,實際上,在它們的手掌中央有些細密的針管,就是說,只要它們把手放在你的身上就可以飽餐一頓。吸血鬼王國的內閣派出一直接受嚴格訓練,本來是準備用來暗殺刀鋒的突擊隊去和刀鋒合作。為表示誠意,他們還特地派來美麗的妮莎 (蕾奧娜·維埃拉飾)協助刀鋒戰士。帶著新機械師斯克斯和美女,刀鋒戰士準備向這些突變的吸血鬼惡棍開戰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韋斯利·斯奈普斯 | Blade | |
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 | Whistler | |
朗·普爾曼 | Reinhardt | |
蕾奧娜·維埃拉 | Nyssa | |
諾曼·瑞杜斯 | Scud | |
托馬斯·克萊舒曼 | Damaskinos | |
魯克·高斯 | Nomak | |
馬特·斯查爾茲 | Chupa | |
丹尼·約翰-朱爾斯 | Asad | |
甄子丹 | Snowman | |
卡瑞爾·羅登 | Kounen | |
Marit Velle Kile | Verlaine | |
托尼·庫蘭 | Priest | |
Daz Crawford | Lighthammer | |
聖地亞哥·瑟古拉 | Rush | |
Samuel Le | Jigsaw | |
馬雷克·瓦蘇特 | Golem | |
Pete Lee-Wilson | Blood Bank Doctor / Reaper | |
保羅·卡塞 | Blood Bank Guard / Reaper | |
Andrea Miltner | Blood Bank Nurse | |
拉迪斯拉夫·伯蘭 | Drug Dealer | |
Jirí Maria Sieber | Blood Bank Guard | |
Bridge Markland | Vampire with Exposed Spine | |
傑米·威爾遜 | Reaper | |
Stuart Luis | Reaper | |
Ladislav Mohyla | Reaper | |
Jan Malík | Reaper | |
Jan Révai | Reaper | |
Mário Wild | Reaper | |
Tomás Böhm | Reaper | |
Zdenek Bubák | Reaper | |
Jan Loukota | Reaper | |
Jan Bursa | Reaper | |
Petr Krusalnicky | Reaper | |
Jaroslav Misek | Reaper | |
Karel Vávrovec | St. Cloud | |
Jaroslav Peterka | Choad | |
Milos Kulhavy | Little G | |
Ivan Mares | Tea Bag | |
Lennox Brown | Man in London Porno Shop | |
André Hyde-Braithwaite | Young Blade |
職員表
製作人 | 阿維·阿拉德、邁克·德·魯卡、大衛·S·高耶、斯坦·李、韋斯利·斯奈普斯、Robert Bernacchi、Jon Divens、托比·艾默里奇、彼得·弗蘭克福特、林恩·哈里斯、Andrew J. Horne、Patrick J. Palmer |
原著 | 邁克·米格諾樂、蒂莫西·布拉德斯崔特 |
導演 | 吉爾莫·德爾·托羅 |
副導演(助理) | Andy Howard、Petr Kaderabek、Gregory Palmer、Srdjan Simeonovich、Mark Taylor、Julian Wall、Philip Seeger |
編劇 | 大衛·S·高耶 |
攝影 | 加布里爾·貝瑞斯坦 |
配樂 | 馬可·貝特拉米 |
剪輯 | Peter Amundson |
選角導演 | Nancy Foy |
藝術指導 | 卡羅爾·斯派爾 |
美術設計 | Elinor Rose Galbraith、Dan Morski、Jaromír Svarc、James F. Truesdale |
動作指導 | 甄子丹 |
服裝設計 | 溫迪·派崔吉 |
視覺特效 | Terry Bradley、Nicholas Brooks、Blair Clark、Robert Duncan、Craig Hayes、Justin Martin、Ray McIntyre Jr.、Bob Munroe、Dominic Parker、Nordin Rahhali、David Sosalla |
布景師 | Jeffrey Kushon、Peter P. Nicolakakos |
(參考資料: )
角色介紹
| |
| |
| |
|
(參考資料: . . )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 | 專輯曲目 |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語種:英語 唱片公司:Virgin 發行時間:2002年3月19日 | 01、Marco Beltrami - Blade 02、Eve / Fatboy Slim - Cowboy 03、Mos Def / Massive Attack - I Against I 04、Ice Cube / Paul Oakenfold - Right Here,Right Now 05、The Roots / BT - Tao of the Machine 06、Cypress Hill / Roni Size - Child of the Wild West 07、Busta Rhymes / Silkk the Shocker / Dub Pistols - The One 08、Fabolous / Jadakiss - We Be Like This 09、Redman / Gorillaz - Gorillaz On My Mind 10、Trina / Groove Armada - Gangsta Queens 11、The Crystal Method - PHDream 12、Volume 10 / Roni Size - Raised in the Hood 13、Mystikal / Moby - Gettin' Aggressive 14、Buppy - Mind What You Say |
專輯信息 | 專輯曲目 |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藝人:馬可·貝特拉米 語種:英語 唱片公司:環球唱片 發行時間:2002年6月4日 | 01、Nomack the Knife 02、Waiting for the Sun 03、Blade II 04、Suckheads Infiltrate 05、Nyssa Sucks 06、B Slice 07、House of Paincakes 08、Blade Pops a Cold One 09、Family Feud 10、Charge of the Light Grenade 11、Blade's Discharge 12、Priest Splits 13、Nomack Snacks 14、Back in Black 15、Nyssa Over Easy 16、Wind and The Willows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漫畫原著作者邁克·米格諾樂和蒂莫西·布拉德斯崔特任該片概念藝術家。
•朗·普爾曼扮演的雷哈特在該片中始終戴著墨鏡。
•在拍攝吸血鬼驗屍場景時,紫外線曾導致30多名演職人員暫時失明。
•《刀鋒戰士》第一部的導演史蒂芬·諾林頓曾因片約纏身而拒絕執導該片。
•編劇大衛·S·高耶起初曾打算讓吸血鬼魔比斯成為該片中大反派,但驚奇漫畫公司希望拍攝以魔比斯為主人公的電影,於是保留了所有權,高耶只好用查德諾瑪取而代之。
•在《刀鋒戰士》三部曲中,只有該片採用了原有結尾,其他兩部都進行了重拍。
•麥可·傑克遜曾打算在該片中客串吸血鬼皮條客的角色。
•卡瑞爾·羅登由於捷克口音過重,在該片中的多數對白由配音完成。
•為了達到R級標準,“收割者”的血液是綠色的。
穿幫鏡頭
•該片中妮莎告訴刀鋒戰士她生來就是吸血鬼,按照片中邏輯,吸血鬼身上從不會留下傷疤,而妮莎唇部上方卻出現了一道疤痕。
•該片中士兵戴的防毒面具被去掉了過濾器,防毒面具因此會完全失效。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對象 | 獲獎情況 | |
2002年 | 第1屆蘭道·哈頓經典恐怖片獎 | 最佳類型電影 | 《刀鋒戰士Ⅱ》 | 提名 |
第2屆金施莫斯獎 | 年度最佳恐怖電影 | 《刀鋒戰士Ⅱ》 | 提名 | |
第6屆德國博基獎 | 博基獎 | 《刀鋒戰士Ⅱ》 | 獲獎 | |
第28屆土星獎 | 電影未來面孔獎-男性面孔 | 魯克·高斯 | 提名 | |
2003年 | 第3屆世界特技金牛獎 | 最佳打鬥 | 克萊頓·巴伯、克萊·方特諾特 | 獲獎 |
最佳整體特技表演 | 傑米·哈特 | 提名 | ||
最佳特技協調員 | 傑夫·沃德 | |||
第7屆方格利亞電鋸獎 | 最佳化妝 | 史蒂夫·詹森、蒂皮特工作室 | 獲獎 | |
最佳公映影片 | 《刀鋒戰士Ⅱ》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托馬斯·克萊舒曼 | |||
最佳劇本 | 大衛·S·高耶 | |||
第4屆黑膠捲獎 | 最佳電影海報 | 《刀鋒戰士Ⅱ》 | 獲獎 | |
第18屆ASCAP電影電視音樂獎 | 頂級票房影片 | 馬可·貝特拉米 | 獲獎 | |
第29屆土星獎 | 最佳恐怖電影 | 《刀鋒戰士Ⅱ》 | 提名 | |
最佳化妝 | 米歇爾·泰勒、加里·馬坦基、鮑勃·牛頓、馬克·博利 |
(參考資料: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98年,刀鋒戰士第一次登上大銀幕,在全球院線狂賺1億3000萬美元,該片的成功讓超級英雄電影開始重新復甦,而續集的拍攝也順理成章。編劇大衛·S·高耶是刀鋒戰士系列漫畫的狂熱冬粉,早在創作第一部《刀鋒戰士》時就構想出了《刀鋒戰士》三部曲,於是他故意設定出很多懸而未決的情節,比如觀眾只聽到了槍聲,並未親眼目睹惠斯勒頭部中彈的畫面。
場景布置
影片開頭場景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郊區的倉庫中取景拍攝,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希望刀鋒戰士現身於頹廢的東歐城市,以此區別於之前在美國的種種經歷。2000年11月,該片藝術指導卡羅爾·斯派爾趕赴布拉格率先展開工作,在她的設計和帶領下,劇組將在7個地點搭建起10座規模龐大、風格各異的布景。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New Line Cinema Amen Ra Films Marvel Enterprises Imaginary Forces Justin Pictures Linovo Productions GmbH & Co. KG Milk & Honey Pictures Pacific Title and Art Studio | New Line Cinema(美國) 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英國) AOL Time Warner(俄羅斯) Alliance Atlantis Motion Picture Distribution(加拿大) Distribution Company(阿根廷) Eagle Pictures(義大利) Fox-Warner(瑞士) Karo Premiere(俄羅斯) Metropolitan Filmexport(法國) RCV Film Distribution(比利時/盧森堡/荷蘭) Svensk Filmindustri(瑞典) TriPictures(西班牙) Warner Bros.(德國) Warner Roadshow Film Distributors(希臘) |
(參考資料: )
上映信息
上映日期 | 上映國家/地區 |
2002年3月21日 | 美國 |
2002年3月27日 | 菲律賓 |
2002年3月29日 | 英國 |
愛爾蘭 | |
2002年4月2日 | 菲律賓(馬尼拉) |
2002年4月4日 | 韓國 |
新加坡 | |
2002年4月12日 | 冰島 |
荷蘭(幻想電影節) | |
2002年4月18日 | 以色列 |
2002年4月19日 | 西班牙 |
2002年4月25日 | 紐西蘭 |
2002年5月1日 | 哈薩克斯坦 |
2002年5月2日 | 瑞士(德語區) |
德國 | |
芬蘭 | |
2002年5月3日 | 奧地利 |
2002年5月8日 | 菲律賓(達沃) |
瑞典 | |
2002年5月9日 | 俄羅斯 |
2002年5月31日 | 丹麥 |
巴拿馬 | |
2002年6月7日 | 保加利亞 |
立陶宛 | |
墨西哥 | |
波蘭 | |
中國台灣 | |
2002年6月12日 | 墨西哥 |
2002年6月13日 | 荷蘭 |
2002年6月14日 | 挪威 |
2002年6月15日 | 日本 |
2002年6月19日 | 瑞士(法語區) |
法國 | |
2002年6月20日 | 斯洛伐克 |
2002年6月21日 | 巴西 |
愛沙尼亞 | |
羅馬尼亞 | |
2002年6月27日 | 匈牙利 |
秘魯 | |
2002年7月4日 | 捷克 |
2002年7月5日 | 葡萄牙 |
2002年7月11日 | 澳大利亞 |
2002年8月1日 | 阿根廷 |
2002年8月16日 | 義大利 |
2002年8月23日 | 哥倫比亞 |
土耳其 | |
2002年10月4日 | 烏拉圭 |
2003年1月15日 | 埃及 |
(參考資料: )
票房收益
《刀鋒戰士Ⅱ》全球票房1億5千萬美元。
影片評價
該片一開場的打鬥,就顯現出了極好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與創作班底的更新升級是分不開的。甄子丹加盟該片擔任武術指導,為《刀鋒戰士Ⅱ》注入了新的力量,再加上韋斯利·斯奈普斯的功底,一招一式,既延續了第一部的乾淨利落,又多了剪接的連貫性和騰空動作時的美感。
短兵相接的打鬥,以快打快,加上騰挪轉移以及西片中極少見的腳的踢、扣、頂、踩等伴隨動作,毫不遜色於任何一部視覺效果凌厲的香港功夫片。從每個演員的身段到整體動作的設計,行雲流水一般。如果忽略掉戲中演員的西方長相,這段“為了打而打”的動作戲,是香港動作片中常見的情節模式。 (央視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