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壓成型
民國21年(1932)南昌創辦江西陶業試驗所,設有六七部機械轤轆,是張浩留學日本時,買了一部腳踏轤轆的樣機帶回來仿製的,以後還請了二位日本陶瓷工藝技師作指導,每月工資200元銀幣。通過試驗,對機械制瓷已取得較為成熟的經驗。民國二十三年(1934),景德鎮成立江西陶業管理局,省政府決定將南昌江西陶業試驗所遷景,組成江西陶業管理局試驗所,繼續進行機械制瓷工藝試驗。1949年9月,景德鎮,陶專學校充實了設備和實驗工廠,由木製腳踏轤轆車改裝為引擎帶動的機械轤轆車。既生產又教學,為景德鎮手工制瓷轉到機械制瓷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1954年,為了改變手工制瓷操作方法,陶研所舉辦了機械制瓷訓練班,在第一批學員中的鄧金根在單刀壓坯中,於型板邊上增加了一道排泥片,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減除了用手指排泥方法,這是一個新的改進,以後得到全面推廣。
1954年,市人民鐵工廠研製出景德鎮市第一台木質腳踏鏇壓車,以後改為鐵質。1958年7月,建國瓷廠試製半自動壓坯轤轆車成功。其方法是先將石膏模子放在轤轆機上,然後將泥團放人石膏模中,電動機帶動模子鏇轉,型刀徐徐下降。由於型刀的壓力,泥料均勻地布滿模子表層,即形成坯體,並排出余泥。機械鏇壓成型獲得成功。這種壓坯方法,工人習慣上叫“單刀壓坯”,很快在全市推廣。到1959年上半年,有電動轤轆車659部。此後,紅星瓷廠又在單刀壓坯基礎上試製成功雙刀壓坯機,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1964年7月,經輕工部、省輕工廳鑑定,認為它是中國成型生產中的先進設備,定名為“Y—64'型半自動雙刀壓坯機,在全國陶瓷行業中推廣使用。1965年各瓷廠採用機壓生產品種達246個,提高工效1倍—4倍,而且統一了規格,提高了質量。
滾壓成型
1965年以後,各瓷廠在雙刀壓坯機——鏇壓成形的基礎上,又向滾壓成形方向發展。滾壓與鏇壓不同之處是:把扁平的型刀改為迴轉的滾壓頭。成形時,盛放泥團的模子和滾壓頭,分別繞自己軸線以一定速度和方向鏇轉。滾壓頭一面鏇轉,一面靠攏模型,通過滾壓作用成形。這種滾壓,比用型刀鏇壓優點多,因而各瓷廠紛紛研製和推廣滾壓成形機,陶機修配廠的450型,紅星瓷廠的80型,光明瓷廠的460型、紅光瓷廠的400型,東風瓷廠的450型等滾壓成形機,均在生產上發揮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