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主義認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經濟學的證明,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基本信息

基本主張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 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成長。

凱恩斯凱恩斯

政策主張

凱恩斯理論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關於 國家干預的政策主張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以穩定經濟為目標;其二是強調 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在穩定經濟的政策考慮上,凱思斯依據不同時期的經濟背景,提出兩方面的政策主張。在面對1929一1933年危機,凱思斯主張要依靠國家的干預來刺激 有效需求,保證整個社會充分就業狀況的實現。戰後, 英國政府發表的《就業白皮書》(1945年)和 美國的“就業法案”(1946年通過)都反映了凱思斯的這一思想。另一方面,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後不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就轉入了戰時經濟的軌道,這時它們面對的國內經濟問題,不是 供給過度,而是供給不足,不是蕭條,而是 通貨膨脹,不是失業,而是缺乏 勞動力。這樣,在政府還來不及運用刺激 總需求的手段以減少失業人數的時候, 經濟政策的重點就變為如何抑制總需求以防止通貨膨脹的來臨。為了防止出現通貨膨脹,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凱恩斯提出應當抑制戰時消費需求,增加儲蓄。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凱思斯 經濟穩定政策主張的特點是:強調在 經濟蕭條時,採用擴張性的巨觀政策?而經濟過度膨脹時,採用緊縮性的巨觀政策.因此,後來的西方經濟學者把凱思斯的國家干預政策主張稱為是“逆經濟風向的”和“斟酌使用”的 巨觀經濟政

凱恩斯理論凱恩斯理論
策。

凱思斯巨觀經濟政策主張的第二個特點是強調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作用.財政政策發生作用的關鍵在於國家擁有越來越龐大的 預算。凱思斯認為,要使財政政策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必須打破財政預算年度平衡的原則.這種年度平衡的 財政原則在第一次經濟大危機之前是被普遍接受的。但凱思斯等人認為,這種年度平衡的預算 財政會加劇 經濟波動的嚴重性。因為,在衰退時, 稅收必然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 政府支出或提高 稅率,結果會加深衰退;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餘,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稅率,結果加劇了通貨膨脹.在打破 平衡預算財政原則的同時,凱思斯主義者又提出了職能財政的主張,即認為財政政策的責任在於保證經濟社會處於持續增長的、沒有通貨膨脹的 充分就業狀態。為此,在 經濟衰退時,政府應實行赤字預算;通貨膨脹時,政府 財政預算應有結餘.因此,這種不平衡的職能財政在目標和政策手段方面都具有最大的靈活性。

理論

凱恩斯理論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的 經濟理論認為,巨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 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巨觀上平衡 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 經濟學理論被稱為 總量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 個體經濟學相區別。

評價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 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 總量經濟學和 個體經濟學聯繫起來的努力成了 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個體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巨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 貨幣主義和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紮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